在縣城購買商品房并落戶的,可享受“保住房、保入戶、保就業、保入學、免醫保、免社保、免學費、免利息”等優惠政策。今年起,蚌埠市固鎮縣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試點開展“四保四免”新政,目前取得積極成效,今年將有至少2000戶農民受新政策吸引,放心進城購房當市民。固鎮縣的創新之舉,是蚌埠市破解農業轉移人口市化難題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市以新型城鎮化試點為契機,降門檻、解難題、重創新、強服務,多管齊下,以一系列改革舉措,力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持續加快。
“一攬子”方案 破除農民進城障礙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市民,不僅直接關系到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也關系到工業化、城鎮化乃至整個現代化的持續健康發展。”蚌埠市委書記周春雨從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戰略高度,這樣闡釋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大意義。
今年以來,蚌埠市委、市政府搶抓新型城鎮化試點機遇,深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年初就印發了《蚌埠市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試點方案》,提出17項試點任務。具體工作中,蚌埠市抓住“牛鼻子”,找準“突破口”,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密集出臺《關于推進“村改居”工作的指導意見》、《蚌埠市農村宅基地儲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以“一攬子”方案,著力破除影響農民進程的各種障礙,全力打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通道。
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的“村改居”工作中,蚌埠市結合自身實際,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研究謀劃切實可行的政策和做法,“一村一策”制定方案,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工作程序,按照“成熟一個,改造一個”的要求,積極穩妥推進。該市根據當前摸排的首批49個“城中村”、“城郊村”實際狀況,分類別、分批次實施“村改居”。其中,對集體土地較少,無集體資產,“村改居”意愿強的8個“城中村”,先行推進,試點探路。
利益保障 讓進城農民無后顧之憂
當前,農民自愿將戶籍遷入城鎮的意愿普遍不高,有的進城落戶后甚至想方設法將城鎮戶口轉回農村,出現逆城鎮化現象。究其原因,還是農民心存顧慮,擔心附著在農村戶口上的權益受損。徹底解決好農村轉移人口的“后顧之憂”,就必須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蚌埠市在實施“村改居”工作中,明確提出,要按照人要市民化、基礎設施要市政化、資產處置要明細化、管理方式要城市化的要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依法行政的原則,切實保障好農民三項權益不受侵害。
當前該市正在開展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也是保障農民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的有力舉措。今年,安徽啟動80個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蚌埠市8個村列入其中。推進中,該市切實強化權屬劃分、清產核資、成員界定、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處置程序,按照“宜股則股,宜分則分”原則,嚴格規范操作,妥善處置。目前,試點工作正有序推進,下一步,將在總結提升基礎上,全面推開。力爭到2020年底,全市村(居)基本建立起“確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體系,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財產性收入持續增長。
創新政策 使農民進城更便利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穩步推進,農民出于結婚、養老及子女教育等原因,在城鎮購房的需求不斷增長。蚌埠市著力在“承包地幫流轉,宅基地退出給補償,農民購房給支持”三個方面用力,切實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該市出臺的《蚌埠市農民購房“兩權”抵押貸款暫行辦法》,全力破解農民進城買房的貸款難障礙。引入風險共擔機制,為進城農民買房提供擔保,消除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后顧之憂。同時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對農民貸款買房實行優惠利率,簡化貸款程序,提供靈活還款方式,真正做到讓利于民。今年以來,該市已累計發放農村“兩權”抵押貸款9000萬元。
“一個地方好不好,有沒有吸引力,值不值得人們去居住,不在嘴上如何,而在于親身感受。只要把‘巢’筑好了,人們自然心向往之。”蚌埠市委書記周春雨大力倡導全市牢固樹立“筑巢引鳳”的理念,加強軟硬環境建設,把城市打造得更美好、更宜居。與此同時,該市還創新舉措,切實提高居住證的吸引力和辦理率,辦證時限由15個工作日辦結,縮短為5個工作日內發證。積極推行網上辦證、微信辦證,努力實現“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對于特殊群體實行送證上門,力讓服務更貼心、讓群眾更滿意。積極引導流動人口對居住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使之扎根成為“新市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網9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