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建立,挽救了一個個像我們這樣的傳統小產業。”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京,從事大麥育種研究已有30多年。產業技術體系成立之前,全國研究大麥青稞的一共才30多人,人均科研經費不足2萬元,而現在,整個產業每年有2000多萬元的科研經費,從事大麥青稞研究的專家也增加到了200多人。“產業雖小卻很獨特,給點陽光就能燦爛,對農民影響也很大。”張京說。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農業部、財政部實施的農業重大管理創新,也是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改革的內容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各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從南國水鄉到北疆牧場,從東部沿海到西域高原,一幅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壯麗畫卷漸次展開。
產業體系:
從種養為主到“六次產業”
體驗葫蘆烙畫、認養古梨樹、品嘗農家飯……入夏以來,每天前往北京大興龐各莊鎮梨花村的市民絡繹不絕,體驗著難得的田園樂趣。梨花村是京郊有名的梨樹專業村。最近兩年,梨花村把傳統果業對接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后,“北京最美鄉村”的招牌更亮眼了。
“普通梨在地頭賣掉,每斤不過幾元錢;如果加工成梨花酒、老北京梨湯出售,利潤就會翻番;再如果是有品牌、有機種植或者質量可追溯的梨,身價會大大提高。在瓜果飄香的季節,城里人來賞景、采摘、吃農家菜,農民收入就更不一樣了。”梨花村黨支部書記張俊臣說,村集體從農戶手中流轉了1700畝土地,建立了出口梨加工基地和設施農業觀光園,村民每年底能拿到股金分紅。
“2015年,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標志著我國已經從賣原字號農產品進入到賣制成品的新階段。”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分析,在此背景下,加快構建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成為當務之急。去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眼下,各地開始出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勢頭,成為農業的新增長點。在城鎮郊區發展觀光農業、都市農業;在主要農區,發展高端農業,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不少地方,農業已不是傳統種養業,而是融合了一二三產業的“六次產業”。“六次產業”是個形象說法,因“1+2+3”等于6、“1×2×3”也等于6而得名。即鼓勵農民不僅從事第一產業(傳統種養業),還要從事第二產業(農產品加工)以及第三產業(休閑農業和農產品流通)。業內認為,其充分挖掘了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產業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的有機統一,重點解決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和農產品供給效率問題。當前推進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改革,就是要通過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充分發揮各地資源比較優勢,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改革中,有關部門重點強調了利益聯結機制。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說,發改部門加大對產業園區、新型業態等的支持力度,并把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作為項目支持的前提條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生產體系:
從靠天吃飯到逐步精準
初次走進黑龍江農墾的人們,往往都會嘆服于它的大:田成方,路成網,林成行,溝渠相連,廣闊耕地上一臺臺大農機縱橫穿梭……去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發布,各墾區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核心,依靠創新驅動,試驗示范農業新技術、新裝備,為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積累經驗。
“凱斯9120收獲機是世界頂級收獲機,最大功率為523馬力,24小時可收獲玉米1440畝。目前全球只有11臺,我國僅有2臺,其中1臺就在我們農場。”占地11萬平方米的黑龍江農墾鶴山農場農機管理中心有諸多龐然大物,200多臺大農機氣勢磅礴地展現在記者面前。農機調度室的大屏上,顯示著所有農機的實時狀態,被監控地點反饋回的數據清晰可見。鶴山農場運用全球衛星定位、農田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對農機進行信息化管理,農機的調度信息、作業范圍、作業內容等均以3D形式顯示。
精準農業的表現還有更多。站在黑龍江農墾七星農場精準農業中心遠眺,稻田中用彩色水稻種出的“中華大糧倉”幾個字很搶眼。工作人員說,這是電腦設計后精準播種而成。在這里,水稻節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統已投入使用。“這套農業物聯網系統,安裝智能水位自主控制器,通過手機就能完成稻田灌溉,水層高度可以精確到厘米。”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師王曉亮說,這套系統歷時5年自主研發。靠著精準農業系統,七星農場113萬畝水田曾創造出生產水稻17億斤的成績。
農業科技支撐提升離不開生產體系改革,而農墾的改革是全國農業生產體系改革的縮影。目前,農業生產方式已由以人力畜力為主轉為以機械作業為主,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成為歷史。如今,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63%,“三夏”小麥機收率達到93%。農業信息化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試點范圍擴大到26個省份116個縣,農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是先進生產手段和生產技術的有機結合,重點解決農業的發展動力和生產效率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委員朱信凱說,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就是要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從根本上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
經營體系:
從千家萬戶到新型主體
“我租了別人的60畝地,但還沒有去工商局注冊,這算家庭農場嗎?”“我進城賺了錢,回村租地建了10個大棚,常年雇12個農民,是家庭農場嗎?”……在記者以往的采訪中,遇到不少人這樣問。之前相當長時間內,各地對于是否需要工商注冊看法不一,很多家庭農場主也比較迷茫。當時,家庭農場有在農業部門認定的,也有在工商部門注冊的,還有更多是既沒被認定也沒去注冊的。
2013年起,農業部和國家工商總局對此做了專題調研,并達成了共識:一是家庭農場是個自然而然發育的經濟組織,許多現實中存在的較大規模的經營農戶其實就是家庭農場,但不一定非要到工商部門注冊。二是注冊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登記為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或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農業部出臺意見明確提出,依照自愿原則,家庭農場可自主決定辦理工商注冊登記,以取得相應市場主體資格。
家庭農場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一環。長時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新型經營主體扶持政策不健全、培育滯后,社會化服務支撐不足。針對此,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分別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
各種扶持措施正在加速推出。農業部重點支持新型主體穩定經營規模、改善生產條件等,推動落實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信貸支持、抵押擔保、設施用地等政策。各地也從多種方式加強對家庭農場的服務。浙江寧波對家庭農場流轉土地給予適當資金補助。湖北武漢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逐一對家庭農場進行抽查,對達標的農場授牌,并下撥補貼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在此推動下,全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持續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總量近270萬家。其中家庭農場約87.7萬個,平均經營規模200畝。
今年以來,農業部不斷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訓力度,計劃完成100萬人次培訓任務,加快構建集補貼、金融、保險和設施用地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體系。同時,創新支持服務方式。加快農業信貸擔保服務體系建設,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降低規模經營風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