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關注崇明豎新鎮仙橋村以城鄉互動為目標的傳統村落與當代創意藝術相融合的試驗與探索。
2008年起,以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師生為主體的“設計豐收”團隊將仙橋村作為基地,旨在通過當代創意藝術發掘中國鄉村的魅力。
8年時間里,這個遠離中心城區的傳統村落已遷走了所有工廠,用風力給道路照明供電,建立生態種植合作社,建起了創意民宿,并且開放給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藝術家們作為鄉村創作的基地及創意文化交流中心。
在過去的半年里,一群對鄉村創作充滿激情的中外藝術家,匯聚到這個田園風光濃郁的村莊,涂繪了一幅幅散發當代藝術氣息的墻面作品(見圖),在由那些讓人“不明覺厲”的涂鴉藝術營造的氛圍中,上周末,一場名為“鄉野奇樂會”的鄉村嘉年華在瀝瀝陣雨中拉開大幕,讓你可以在田間地頭撒野,在鄉間小路涂鴉;鉆羊圈獵奇,到豬棚探險,一邊品嘗創意美食一邊欣賞田野中的音樂會……(相關報道見A8版)
作為滬上老牌美麗鄉村和農家樂,豎新鎮的目標很明確——不僅欲使仙橋村成為民宿集聚地和鄉村旅游新亮點、城鄉互動和諧發展的樣板村,還將圍繞打造特色農旅小鎮,營造一種“新田園”的生活方式和鄉村旅游模式。
筆者以為,這種傳統村落引入當代創意藝術的“文化突圍”試驗是否能最終實現其初衷與目標,現在下結論可能還為時過早,但其對改變一般意義上農家樂那種所謂“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享農家樂”的“老三樣”日益受到冷遇的局面,無疑是有益和有效的探索,且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成效和令人憧憬的前景,值得關注。
認真評估這一傳統村落引入當代創意藝術的“文化突圍”試驗,對于傳統“農家樂”的升級改造的探索價值,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和思考的意義。
其一,當田園農耕元素遭遇當代創意藝術,不僅沒有絲毫格格不入、此消彼長,反而顯得如此相得益彰、相映成輝。
傳統村落最大的優勢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氣息,仙橋村自然也不例外,但基礎設施和當代文化與都市生活的落差是傳統農家樂最終無法吸引更多城市游客特別是年輕人的重要原因,尤其在非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村落,除了田園風光和農家飯,傳統文化的挖掘已是“彈盡糧絕”,而當代創意藝術的融入,無疑是“讓這些沉睡的房子、沉睡的鄉村活起來”的一抹最亮麗的色彩,經過當代創意藝術洗禮和包裝的傳統村落,無論是民宿還是農具,無論是羊圈還是豬棚,無論是田野音樂還是生態美食……都儼然成了最前衛最時尚的元素,而這種前衛和時尚最大的亮點是田園農耕與當代藝術的無縫對接。令人驚奇的是,當田園農耕元素遭遇當代創意藝術,不僅沒有絲毫的格格不入、此消彼長;反而顯得如此相得益彰、相映成輝。我們發現,當仙橋村張開臂膀擁護當代文化創意藝術的同時,反而更加自覺而自豪地重拾起田園農耕,并讓她煥發出從未曾料想到的生命光澤。
其二,真正意義上的特色農旅小鎮,旅游只是一種呈現方式,讓更多的文化主體,包括企業主體、民間主體、當地民眾,一起來構建傳統村落特有的文化特色,是盤活村落生態優勢的一步好棋。
很難想象,如果當年豎新鎮和仙橋村死守所謂原汁原味的“世外桃源”和“美麗鄉村”元素,不張開雙臂熱忱歡迎“設計豐收”團隊進村入戶,充滿激情地在這塊土地上肆意揮灑當代創意藝術,打碎和重塑傳統村落的文化生態,營造城鄉互動的文化和生活氣息,那么,上周末“鄉野奇樂會”也不可能讓一個遠離市中心的傳統村落吸引如此眾多的城市人冒雨前往。仙橋村的探索實踐證明,真正意義上的農旅小鎮,旅游只是一種顯現方式,讓更多的文化主體,包括企業主體、民間主體、當地民眾,一起來構建傳統村落特有的文化特色,是盤活村落生態優勢的一步好棋。
其三,讓傳統村落原住民成為與當代創意藝術融合的受益者、追隨者、參與者,是傳統村落“新田園”文化歷久彌新的重要內容。
有個網絡熱詞叫“不明覺厲”,是“雖不明,但覺厲”的縮句,表示“雖然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該縮句出自周星馳的電影《食神》中的角色對白,后引申為專業人士發表對某事物看法時,你雖不懂也感覺很靠譜,用于表達菜鳥對高手的崇拜。
當當代創意文化“闖入”傳統村落時,如果得不到當地原住民的欣賞、追捧和參與,這種“文化突圍”終將不能走得太遠。對于當代創意藝術,原住民也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其內涵,他們可以看不懂,甚至認為太晦澀不理解,但一定會從本身生活品質上的提升中感受到這種文化“闖入”帶給自己的好處,并愿意從湊熱鬧開始“不明覺厲”的欣賞,享受這種文化塑造的過程帶給自身的快樂,進而不由自主地融入到這種“新田園文化”的塑造之中,甚至有一部分人會成為田園農耕文化元素的喚醒者成為這種村落新文化的重要參與者。因為,讓傳統村落原住民成為與當代創意藝術融合的受益者、追隨者、參與者,是傳統村落“新田園”文化歷久彌新的重要內容。
以“鄉野奇樂會”命名的鄉村嘉年華的熱鬧褪去后,仙橋村的當代創意藝術試驗是否還會繼續產生新的亮點?并逐漸打造成一個村落文化品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這種“文化突圍”的探索是否會引領滬郊傳統農家樂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我們將拭目以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05-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