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糧價走低、土流遇冷 地,究竟該咋種?

[ 作者:趙永平?常欽?馬躍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30 錄入:吳玲香 ]

原題:糧食價格走低,土地流轉遇冷 地,究竟該咋種?


——來自河南、山東兩個農業大縣的調查

1.誰在種地?

大多數仍是分散經營,留守老人和家庭婦女是主力,年輕人不愿種、不會種

玉米價格下跌,沒有讓張文明放棄種糧,一麥一秋,玉米不行還有小麥背著。況且咱這年紀,不種地還能干啥?

無奈之中,這位65歲的莊稼人擔憂:按現在的行情,往后我干不動了,誰來種地?

全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新鄉,新鄉小麥看延津,延津以優質小麥聞名全國。全縣103萬畝耕地,小麥種植面積95萬畝,其中優質麥50萬畝,種子銷售輻射大半個中國。這里誰在種地?

張文明所在的司寨鄉平陵村,550戶人,4900畝地。“55歲以下的,在田里幾乎看不到了。村支書肖洪生坦言,“70不愿種地,“80不會種地,“90不提種地,村里的地沒有成規模流轉,大都是老人、婦女在家種。

皮膚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張文明剛澆完麥田。全家5口人,兒子、兒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孫子,10畝地全靠老張一人打理,不指望種地致富,也就掙倆活錢兒。像他這樣的情況在村里比較普遍。

村民李成,74歲,前年做完手術后才不下地的,12畝承包田交給兒子李文獻侍弄,不是兒子想種,是他身體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沒啥手藝,只能在家種田。李成說。

平陵村村民為啥不愿流轉土地?肖洪生說,村里都是種子田,繁育省農科院的優質小麥良種,1斤比普通小麥能貴兩毛錢。地租低了,農民不干;地租高了,按現在的糧價,租不出去。另外,莊稼人有土地情結,家里種著地,一年口糧、吃菜都不用花錢了。

與平陵村不同,僧固鄉東史固村80%的土地進行流轉,租給龍頭企業新鄉新良糧油有限公司經營,“1700畝地,合同15年,村里只剩400多畝不連片的地了。村支書李民夫說。

東史固村民為啥愿意流轉土地?李民夫說,一是村子離縣城近,打工方便,村里成立了3個建筑班,吸納300多人就業。二是地租高,一畝一年1200元,和農民自己種收入差不多。

從全縣看,像東史固村這樣的畢竟少數。延津縣農林局農經股賈勇介紹,目前全縣土地流轉面積38.49萬畝,占比38.5%,但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營面積僅6.7萬多畝。調查顯示,許多村莊七成以上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還有兩成以上邊種地邊打零工,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60歲以上老人和家庭婦女。

記者在山東章丘調研的情況同延津類似,全市104萬畝耕地,流轉面積32萬畝,2/3以上仍是農戶分散經營。

章丘市農業局副局長劉勇說,別看外出打工的多,老百姓可不舍得讓土地撂荒,這幾年地租上漲快,能流轉的基本都流轉了。流轉不了的,粗放些也種著。拿眼前這片麥田來說,如果能再澆上一兩水,增產一二百斤沒問題。但現在打工一天收入80多元,農民請幾天假回家澆地不劃算。

自己種地比租出去劃算。”53歲的棗園街道萬新村村民劉開生,家里6畝地,去年小麥、土豆輪作,一畝地收成3000多元,刨掉成本,純收入還有1500元,而流轉租金只有1000元。

問起以后打算,劉開生說:別說兒子不愿意種地,就是愿意他也種不了。有一次他讓兒子去澆地,折騰半天也沒弄成,最后還是他辦事回來趕到地里才弄出水來。

2.誰能種好地?

留守老人難支撐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優勢明顯,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快

靠留守老人、婦女能否撐起現代農業?

記者了解到,從糧食單產水平看,普通農戶并不比規模經營主體低。

以平陵村為例,小麥平均畝產1100斤,玉米1300斤;而東史固村龍頭企業基地,小麥平均畝產900斤,玉米1100斤。

一家一戶精耕細作,大戶、企業很難做到。肖洪生說,雖然現在從種到收都是機械化,但澆地、打藥等不少活還要人工,比方說機播斷線,補苗能不能補夠,澆水能不能澆到,農民種自家的地,肯定比給別人干用心。

然而,現代農業不能光看產量,更要看質量,看發展后勁。普通農戶連年高產豐收背后,一些問題凸顯出來。

地越種越饞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難減下來。延津縣農技推廣站站長郭培榮說,現在推廣科學施肥,一畝小麥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農戶怕施肥少了,產量上不來,往往要上50斤。

現在種地輕松多了,但技術要求更高了,靠老把式恐怕難跟得上。郭培榮認為,延津小麥十幾年進行了4次大的品種更新換代,每個品種啥時種,啥時打藥,怎么扶苗,各有各的講究。比如,農藥打到小麥基部效果好,但許多農民使用噴壺,灑在了葉面上。

對此,肖洪生深有感觸。2005年村里推廣優質小麥,他拉來5萬斤種子,挨家挨戶去送,很多農戶就是不愿種。眼看要錯過時令,他一著急,帶著村干部把別人的地拔了,硬給種下去。育種要求純度高,統一品種,6個耬,一人看一個,生怕其他種子混進去。第二年大家看到收成,才沒了情緒。要是現在,不敢這么干了。他說。

相比之下,規模經營主體優勢明顯。

新良糧油公司流轉辦主任閆希戰說,1700畝地統一經營,新品種、新技術很快能到位。現在打藥用飛機打工,噴施一畝地只需幾分鐘,只要15元,比雇人便宜10元;肥料集中采購,一袋肥也能省10元;訂單收購,價格每斤能高一毛到一毛五,比普通農戶更有市場話語權。

想掙錢必須有規模。在章丘市萬新村村支書沙樹星看來,一畝地掙500元不好掙,但掙100元總可以吧,規模上去了,收益能放大很多。他自己有一個放羊理論:四五只羊也得放一天,一次放四五百只羊也是一天。

不冷不收,不熱不插。大蔥種植是體力活兒,也是技術活兒,為此萬新村成立富硒大蔥合作社,小麥、大蔥輪作,流轉200多畝地,入社社員30戶。凡是種3畝以上,嚴格按標準化種植,不亂施化肥、農藥的,才能成為社員。沙樹星說,合作社種的大蔥品質更穩,價格更好。

在延津縣,有1710家合作社,入社社員2.3萬戶,市級龍頭企業19家;在章丘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000多個,家庭農場有300多個。

農業后繼乏人,種地確實要換個種法。快速成長的種糧能手、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被寄予厚望。

3.新型主體的新困境

糧價走低,大戶種糧虧本,土地流轉速度放緩。期盼調結構政策早出臺

調查發現,玉米價格下跌,讓不少新型主體陷入新的困境。

“1斤少賣幾毛錢,風險集中在大戶身上,壓力難以承受。延津縣僧固鄉沙莊村種糧大戶郭衛峰坦言。

前些年政策鼓勵大戶種糧,郭衛峰和三戶農民聯手租了300畝地,一季種麥,一季玉米,到2014年流轉面積發展到600畝,托管土地800畝。為適應規模經營,他們購置了拖拉機、收割機等幾十萬元的農機具。糧價好了兩年,去年一大跌,賠進去9萬多元。本來準備再流轉900畝,地都說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說。

經營壓力加大,土地退租苗頭出現。延津世紀富合作社理事長趙國換說,合作社共流轉1800畝地,合同簽了10年,雖然還沒到期,但預計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轉速度明顯放緩。僧固鄉鄉長劉向輝說,前幾年經常有人來租地,一開口就是有多少流轉多少,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沒人來找地了。

種糧不賺錢,銀行貸款更加收緊,讓新型主體日子更難。一家合作社負責人說:過去5年都找一家銀行貸款,一筆錢要交雙份利息,貸完先存回去,再貸出來。但有錢就比沒有強,沒想到,去年銀行聽說種糧賠錢,今年不給貸了。

現在銀行一聽是種地,想貸款基本沒戲。郭衛峰坦言,大戶最頭疼是付地租時候,一下要拿70多萬元。先交錢后用地,沒辦法,只能借高利貸,1分的利,再高我們也受不了。

平陵村2005年就成立小麥種植合作社,沒有政策扶持,資金跟不上的話,6臺播種機、拌種機早就趴窩了。如果合作社服務能跟上,村里的田統一管理,統一供種,種地成本肯定能降一點。肖洪生說。

據了解,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困難,有的甚至有名無實。

在經營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轉成本漲得太高了!

一畝租金1200元,這樣的價格,種糧根本賺不到錢。僧固鄉種糧大戶陳長海給記者算了筆賬:種小麥、玉米兩季,每畝總生產成本875元,小麥打1000斤,每斤1.1元,玉米1100斤,每斤0.75元,刨去地租,每畝要賠150元。

據了解,延津縣農戶間小規模流轉,每畝租金600—800元,但農戶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及種糧大戶流轉,每畝租金要到800—1200元。

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畝不到500元,現在平均達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章丘市農業局法制科科長張治水說:規模經營能提高效率,但是要警惕地租漲得過快。

眼下,結構調整成了新型主體的最大困惑。

很快就要麥收了,種完小麥種什么?我們不在玉米調減補貼區,有什么政策?啥時候出臺?陳長海心里沒底,他說:就今年這行情,接著種玉米肯定白忙活,今年準備調幾十畝地種花生,弄不成就得退地了。

現在很被動,不種玉米還真沒合適的作物,大戶轉身難,沒有政策誰敢冒風險。郭衛峰在等政策快點出臺,他說,農機不是說換就能換的,他們買了不少玉米專用機械,如果不種玉米,光農機的損失就不小。

當務之急是盡快幫助新型主體和農民渡過難關,讓會種地、能種地的不吃虧,農業未來才有希望。延津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羅鵬說。

4.流轉,還是不流轉?

發展托管、代種帶動普通農戶,也能實現規模經營,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補上社會化服務短板

土地流轉遇冷,以后是流轉好,還是不流轉好?

羅鵬認為,土地流轉要順其自然,要適度,與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就業相適應。到底多大規模算適度?縣里做過調查,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營規模500—1000畝最理想。

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不只是土地流轉一種方式。羅鵬說,現在看,依托社會化服務體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種等方式,也可以帶動廣大普通農戶,既能發揮一家一戶的精耕細作,也能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是今后的一個發展方向。

在糧食價格市場化改革過程中,解決誰來種地問題,根本上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積極性,扶持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補上農業社會化服務這塊短板。

調查中,大戶們對糧食直補政策意見最為集中。不管種沒種糧,都能拿到補貼,似乎成了一種福利,而真正在種糧的卻沒補貼。他們認為,誰種糧、誰受益,這才是國家補貼的初衷,建議設立種糧大戶專項補貼資金,按照種糧面積發放補貼。

一些合作社反映,補貼發放不及時,有點不趕趟:今年的農機購置補貼還沒下來,春季購機時間已經過了。補貼數額也不足,去年全縣玉米收割機才有280臺指標,許多人申請不上。

在制度層面,希望落實金融支農政策,安排一定額度農業信貸資金,緩解新型主體季節性、臨時性資金需求。

政策扶一把,還需要新型主體面向市場想辦法。世紀富合作社延伸產業鏈,將糧食加工成石磨小麥、石磨玉米糝,提高糧食附加值,化解市場風險;延津魏邱鄉富農合作社,嘗試改種紅薯,將紅薯加工成手工粉條,1斤賣到15元,一畝地多收入300元。

規模種糧怎么掙錢?2014年,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宋家埠村全村的1200畝土地整體流轉給了聯慶家庭農場,去年玉米價格下跌,對于種了700多畝玉米的宋世連幾乎沒什么影響。我們全部以青儲玉米賣給了養殖場,每畝產出3噸半,一噸賣到475元,綜合下來一畝地能賺1200元。據他調研,目前秸稈回收市場大,去年他還收購了600噸秸稈,一噸能賺50多元。

轉變規模經營的組織方式,世紀富合作社托管了700畝土地,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最大的好處是,地還是農民自己的,合作社收服務費,不用再擔那么大的租金壓力了。趙國換說。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誰來種地的難題才能找到答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人民日報 》( 20160529   09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五月综合网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