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季度中國農業經濟指數報告顯示
農業整體仍處于景氣區間
日前,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共同編制的農業經濟景氣指數報告發布,其監測預警結果顯示,2016年一季度中國農業經濟景氣指數和預警指數分別為100.4點和93.3點(2003年為100點),雖然比去年四季度低0.9點和6.7點,但仍處于景氣區間和“綠燈區”,做到了平穩開局,為實現全年農業穩定增長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農業經濟生產經營各分項指標分析,一季度農業生產增長溫和回落,與去年全年增速相比回落1個百分點;農產品出口由同比下降轉為同比增長,水海產品、蔬菜、鮮干水果及堅果出口形勢好轉;國內農產品價格漲幅上升,豬料比升至2010年以來最高水平;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帶動了務農收入增長溫和加快。
從農業投資來看,一季度我國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為2362億元,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高14個百分點,表明農業投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其中財政農林水支出為2643億元,同比增長1%,同比增速比去年全年低15.9個百分點,財政農林水支出增長的放緩主要與財政農林水支出年內季節性波動有關。
總的來看,一季度景氣分析的結果表明,三大主糧種植意向基本平穩,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受生豬和蔬菜價格上漲的影響,農產品價格漲幅繼續提升,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對終端食品消費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但農產品出口形勢有所改善,務農收入實現平穩增長。
同時,農經指數顯示,農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還很多。一是調結構壓力加大。夏糧兩個月后即將上市,“去庫存”迫在眉睫;而大豆生產逐年下降、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低端、大路農產品多,優質和品牌農產品少,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吃優、吃好、吃得安全”的要求尚有差距。二是補短明顯。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低、農業科技能力不強、農業生產者文化素質不高等狀況,仍然是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同時,受經濟增速回落影響,農民外出務工數量和工資收入增速將趨于減緩,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難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專家建議,為穩定農產品市場供應,完善現代農產品供應體系,實現農業提質增效,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蔬菜、生豬供應體系,穩定“菜籃子”價格;二是充分研究我國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適度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三是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5-2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