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展在于農村的發展,農村的發展在于青年農民。青年農民的政治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我國民主社會發展的進程和民主化程度。為深入研究青年農民的政治參與問題,2013年7月至9月,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調查咨詢中心依托“百村觀察”平臺,對全國31個省235位青年農民就“青年農民政治參與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顯示:現階段青年農民政治發展漸漸呈現“邊緣化”的特點,表現為參與意識淡薄、政治參與不足、參與動力不足、參與效能偏弱等問題。為此,我們建議通過提高青年農民的政治素養,增強青年農民的權利意識,夯實青年農民的參政基礎,拓寬青年農民的參政渠道等四個方面來促進青年農民的政治參與。
一、青年農民政治參與意識淡薄
(一)法律知識欠缺
課題組考察了青年農民的法律認知程度,在受訪的235名青年農民中,一方面,58.3%的農民知道《憲法》,表示不知道的農民占比為41.7%;另一方面,有54.47%的青年農民知道《村民委員會組織法》,45.53%的農民則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見,近一半的青年農民均不知道《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缺少對攸關自身利益的政治知識的關注,缺乏政治參與的知識基礎和法律意識。
(二)權利觀念薄弱
權利意識是政治參與意識的核心內容之一。首先,在權利認知方面,有42.13%的青年農民知道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而不知道的農民占比為57.87%。其次,在權利行使方面,在積極參與政治的127名青年農民中,有56.35%的人認為參與政治是在行使自己的權利,25.40%的人表示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對政治有興趣的農民則占8.73%。這說明,部分青年農民在權利知識和權利意識方面較為淡薄,缺乏強烈權利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
(三)參與意識不強
調查顯示,在233個有效樣本中,54.51%的青年農民認為應積極參與村莊政治,另有21.89%和21.03%的青年農民表示對待政治的最好態度是盡可能少參加和不介入。進一步對106名不愿意參與政治的青年農民進行考察,有22.77%的青年農民認為政治跟自己沒關系,24.75%的則表示對政治沒有興趣。數據表明,近五成青年農民對待政治的積極性不高,常常采取盡可能少參加或不介入的消極行為,表現出對村莊政治參與的冷漠感和排斥感。
二、青年農民政治參與率偏低
(一)參與選舉偏低
村委會選舉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礎,是農民政治參與的重要形式。在上一屆村委會換屆選舉中,沒有參加投票的的青年農民占比為25.82%,參加投票的占74.18%;而老年農民的參與率高達77.73%,超過總數的四分之三。與老年農民相比,青年農民的政治參與率更低。然而與村委會換屆選舉相比,青年農民在鄉鎮人大代表選舉中的參與率更低。18.75%的青年農民參與了投票,73.08%的青年農民沒有參與投票,8.17%的農民表示記不清是否參加鄉鎮人大代表選舉。
(二)參與管理不足
課題組通過對村務公開進行重點考察,了解農民參與村莊民主管理的情況。在233分有效樣本中,63.49%的青年農民關注過村莊的村務和財務公開情況,而沒有關注的過的農民占比為36.51%。且在關注過村務公開的青年農民中,僅有11.76%的農民對公布內容提出過質疑或意見。總體來說,青年農民的村務關注能力雖然較高,但其對村莊管理的參與度卻很低。
(三)參與決策缺位
政治決策權是對政治生活重大問題的決定權。考察村莊重大問題決策主體,27.59%和6.90%的青年農民表示村莊是通過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會議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另有14.78%、17.24%、11.82%和2.96%的青年農民表示由村支書或村主任個人、村委會、村支兩委和村黨支部進行決策。可見,在基層權力機構中青年農民處于弱勢地位,參與政治決策的機會較少,甚至出現代表缺位的狀況。
(四)參與監督乏力
村務監督是村民參與村莊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考察青年農民的村務監督率,在199分有效樣本中,有13位青年農民是監督委會成員,占總樣本的6.53%,不是監委會成員的青年農民有186人,占93.47%。在209份有效樣本中,29.20%的青年農民參加過民主評議村干部的會議,58.39%的青年沒有參加過民主評議會,另有12.41%的人記不清有沒有參加過。可見,青年農民的村務監督范圍有限,在村莊政治參與中未能有效發揮監督作用。
三、青年農民政治參與動力不足
(一)利益表達困難
支配和影響村民政治參與的因素主要是利益機制,它既包括集體公利、小團體公利,也包括個人私利。調查發現,在126個有效樣本中,僅有25.4%的農民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參加村莊選舉。且在沒有參加村莊選舉的101名青年農民中,有42.57%的人認為自己在村莊選舉中起不了什么作用,難以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對處于承擔家業、開創事業的關鍵期的青年農民來說,利益訴求的無法實現是影響其政治參與動力不足的主要因素。
(二)他勵現象普遍
農民政治參與他勵是指農民在別人動員或者客觀條件的刺激下參與政治生活。在155位受訪的青年農民中,因干部要求而參加村委會換屆選舉投票的人有13.55%,因別人參加而跟風的農民占12.90%。數據表明,四分之一的青年農民往往有從眾心理,易受別人的影響,其政治參與動力大多為干部做工作或跟隨大流等外部刺激,缺乏自主的內源性動力,屬被動的他勵行為。
四、青年農民政治參與效能偏弱
(一)參政認可度低
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歸屬感,是把人們組織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在234個有效樣本中,24.14%的青年農民表示村務公開的內容真實可靠,42.24%的青年認為比較可靠,認為一般、不太可靠和很不可靠的青年占比分別為22.41%、8.62%和2.59%。數據表明,有三成的青年對政治參與結果的認可度較低,這將極大的削弱青年農民參與政治的熱情,對青年農民參與村莊政治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二)參政滿意度低
在235位青年農民中,對黨和政府工作非常滿意的人占27.66%,比較滿意的占47.66%,即滿意度相對較高的總體達到了74.89%;但也有4.68%、1.28%和 19.15% 的農民對黨和政府的工作表示“不太滿意”、“很不滿意”和“一般”,其總和約占總樣本數的四分之一。這說明,當前青年農民對于我國政治的滿意度較高,大部分農民對黨和政府的工作表示滿意,但依然有少部分青年的認可度較低。
(三)參政效能感低
一般來說,政治效能感與公民政治參與行為呈正相關關系。在進行村務監督的青年農民中,認為監督作用很大和較大的占比分別為22.50%和24%,認為作用一般、作用較小和完全沒有作用的農民占比分別為36%、9.50%和8%。可見,一半以上青年農民的政治參與效能感較弱,大部分青年農民認為自己即使參與政府決策中去,影響程度也很低。
五、促進青年農民政治參與的對策
(一)提高青年農民的參政能力
青年農民是農村未來的發展希望,其參政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未來村莊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進程。一是加強青年農民的政治知識的再培訓。通過加大對農村繼續教育經費投入,創辦各種青年院校,不斷提高青年農民的文化素質,增強農民參與政治的前提條件。二是普及和宣傳黨和政府的政治理念。加大對青年農民政治觀的再教育,培養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政治素養。三廣泛開展法制教育推進法制建設。在推進農村法制建設的同時, 要利用多種形式和方法, 在青年農民中廣泛開展普法教育, 使青年農民充分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掌握合法參與政治活動的方法和能力。
(二)維護青年農民的參與權利
在社會權利體系中,政治權利處于主導地位,是青年農民普遍關注和關心的問題。一是賦予青年農民更多的參與政治的權利。青年農民在村莊的政治參與中一般只涉及到村莊的選舉權。通過使農民參與鄉鎮的政策咨詢,在上級政府的政策實施之前,先在村莊咨詢農民的意愿和建議,既可以保證政策的可行性,又可以增強青年農民的主體權利意識。二是密切村莊與青年農民間的利益關系。改革村莊的權力格局,增設自主、自愿管理村莊的服務人員,并給予適當的資金補貼,既可以增強村莊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又可以提高村民自我管理的主體意識。
(三)夯實青年農民參政的基礎
經濟條件是參與政治的前提基礎,提高青年農民的參政熱情,要發展農村經濟。一是發展農村特色經濟。根據村莊的自然資源占有情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發展適合村莊發展的特有的模式,增加村莊的經濟收入。只有經濟水平上去了,青年農民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政治活動。二是鼓勵青年農民在鄉創業。通過給予在鄉創業的青年農民適當的優惠政策,提高其經濟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物質基礎,從而擴大青年農民的政治參與度。
(四)拓展青年農民參政的渠道
政治參與渠道的范圍制約著青年村民的政治參與程度,拓寬政治參與的渠道,對提高青年農民的政治參與效能感具有意義重大。一是擴大青年農民的政治認知渠道,增強參政議政的內源動力。對鄉鎮一級政治參與的選舉、知情權,使其了解當前上級的政治發展方向及其政策制定的緣由,保證政治參與的公正、開放性,提高青年農民對政治的關注度和自我價值的認同。二是創新青年農民政治參與方式,構建網絡化政治參與平臺。相比父輩,青年農民走在信息化發展的前列,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采取青年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宣傳網上參政的規則、制度,發展網絡傳媒成為青年農民新的參政方式。
作者單位:中國農村研究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一智庫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