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2016年3月22號到25號在海南博鰲召開。年會主題為“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愿景”。從2015年開始,“三農”議題被列入論壇主題,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三農”議題再次受到關注。
本屆年會上,涉及“三農”的議題主要包括:“鄉村建設與治理”、“農業的問題與出路”等方面。在農業的問題與出路方面,與會嘉賓主要討論的是:中國農業的問題與出路,以及糧食安全的問題。
保證糧食安全,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民以食為天,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糧食安全是各個國家關注的話題。在本次分論壇上,7位與會嘉賓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澳大利亞FMG集團董事長Andrew FORREST首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短期之內應該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問題。一個國家保證糧食安全不一定非要做到百分之百自給自足,需要做到的是確保供應鏈可以得到補充”。
嘉吉全球執行副總裁Todd HALL同意Andrew FORREST的觀點,他一再表示,全球的土地和資源都是足夠的,破解糧食安全,喂飽地球村需要在恰當的地區種植恰當的糧食,并且促進貿易。這樣就不會把糧食轉到能源的角度,浪費了它們。
澳大利亞FMG集團董事長Andrew FORREST表示,Todd HALL所說的貿易,是解決糧食安全的一種方式。他還談到:“在現有的生產能力下,所謂的糧食安全,最需要放在首位考慮的問題是糧食的生產質量,而不應該是糧食的生產數量,有很多人擔心大家所吃的食物來源。我想我們要獎賞那些生產安全糧食的國家”。
保證糧食的安全,中國可提升基層執行力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穩定、農民的增收,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為此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包含中央一號文件,以及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等,來保護糧食安全。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Stephen GROFF認為,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大事,也是世界人民的大事,“十三五”規劃以及它的方向、中國政府制定的政策都是對的,這些政策會促進中國經濟繼續增長。中國保證糧食的安全,尤其是質量的安全,需要提升中國基層的執行力。
糧食生產和貿易中,世界各國模式不一,我們需要從中國國情出發
在聽完國外嘉賓的觀點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溫鐵軍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談到中國的農業和糧食問題時,需要結合中國的國情,重新定義這些詞的概念。按照盎格魯模式,農業就是所謂的第一工業,基于這一點他們還可以對農業進行商業化、金融化。在亞洲,農業就是我們的文化和社交生活,不僅僅是一個百分之百純商業的東西”。
糧食的生產與貿易中,世界各國的模式其實并不一樣。溫鐵軍說,美洲大陸、澳大利亞用的是盎格魯模式,歐洲用的是萊茵河模式,而亞洲用的是東方模式。這三個模式有著不同的概念和系統,所以問題看起來雖然是一樣的,但是它們卻有著不同的內涵。溫鐵軍表示,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為此做了不少的努力,中國的糧食安全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國際友人在談論中國農業的出路時,應該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進行具體的分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糧油市場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