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健康中國”,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成為人大代表關注的熱點。全國人大代表伍錦棠提出,“醫養結合”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值得推廣。目前該模式在各地有所探索,但依然需要頂層設計使其規范化、制度化。
伍錦棠認為,目前多數養老服務機構只是解決了老人的看護和衣食溫飽問題。老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經常往返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其次是部分養老機構與附近的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合作方式較為簡便,只限于對危重病養老人員送轉醫院,缺乏一般日常的護理治療能力。許多養老機構沒有專業護理治療人員,兼職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其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服務質量,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日常護理治療需求。
伍錦棠指出,要加快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試點工作,鼓勵民間資本開展專業醫療養老服務,順應老年人養老醫療需求。構建養老、醫護、康復、臨終關懷四位一體相互銜接的養老模式,實現老年人在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的便捷對接。分級設置專業護理院、生活協助護理院、臨終關懷護理院,從而滿足老人的不同需求。
伍錦棠建議,將有條件的醫院閑置資源改造成養老床位,有條件的養老機構應設置醫療機構。同時,將符合醫保條件的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療保險定點范圍,使得養老機構收養人員中的參保人員在定點的養老機構所設的醫療機構就醫所發生的費用可以按照醫療保險規定來支付。
伍錦棠認為,要建立養老醫護人員資格準入制度,探索“醫養結合”新途徑。政府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加大對養老行業醫護人員的職業教育、崗位技能培訓及實訓基地的投入,補齊護理隊伍建設短板,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歸屬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江門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