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豫記新創半年,時光荏苒,這半年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驚鴻一瞥,但在這半年里,我們全力打撈河南的記憶,盡心追蹤文化的熱點,早已裨益世道,溫暖人心。
昨天,300余媒體人、學者和商界人士齊聚鄭州,探討一個很高大上的話題“新媒體時代的中原文化復興”。身為活動主辦方豫記的總編輯,楊桐當然要盡地主之誼,于是抖出豫記的老底給大家看,不管能不能見光,就任性了。以下是他的真情告白。
感謝各位師長、鄉親、兄弟姐妹在這個寒冷的天氣,從全國各地回到咱老家河南,有來自北上廣的,有來自成都、西安的,尤其是來自廣州和南寧的兄弟姐妹,你們從溫暖的南國跑到這里受凍,你們火一般的熱情,始終溫暖著我們的心田,我要為你們鞠一躬。
如果要列一個感謝名單的話,這個名單會很長很長,在坐每一個人的名字都會為這次盛會增添榮光,今天,我就不一一致謝了。但我想鄭重感謝下此次論壇的承辦單位,大宋官窯的呂明和她的團隊,在不足一周的時間籌備這樣一個盛會,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謝謝你們。
在這里,我首先想介紹一下,這六個月來,一直在幕后為大家烹制精神食糧的豫記內容團隊成員,他們是張君瑞、文超、韓青和夏曉遠,以及曾經在豫記實習現在依然在給豫記服務的鄭大實習生蔣瑞東、鄭慧琳、吳佳,和河大實習生吳陽、李文博、胡慧穎和高翠霞等。
我還要感謝為豫記提供辦公場地和辦公條件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管理咨詢研究所,為豫記提供產學研項目支持的河南大學和鄭州大學。
今天,豫記新媒體在上線半年之后,終于可以通過這樣一場論壇,從線上走到線下,面對面地向關心和扶持我們的師友匯報我們的成長。
半年前,那還是一個夏天,我們已經能夠感知冬天的來臨,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迫使我們轉身并轉型,所以有了這個新媒體項目的誕生。
豫記是河南籍媒體人的統稱,而豫記新媒體,是豫記的一個人文新媒體項目。四百豫記把這個新媒體項目托付給了我,我和內容團隊深知肩上擔子的分量,雖還算努力,但遠未做好。盡管任性是被一個用得很爛很爛的詞,但我還是要感謝大家縱容我們的任性。
半年后,這已經是一個冬天,一路跌跌撞撞,過程雖有艱辛,但更多的是收獲。我們曾經給過豫記新媒體一個定位,“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國內首個鄉土社交平臺”,在這個口號下,十萬海內外的河南老鄉在這張精神大餐桌上團聚,這十萬老鄉是河南鄉土的粉絲,也是新媒體的用戶。我們團隊需要做的,是讓這些朋友每一天都能嗅到河南大地的芬芳,觸摸到黃河之南的溫暖。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知道,關注豫記的人,絕大多數是具有濃郁鄉愁和人文情懷的河南人,這種鄉愁和情懷,相信在坐的各位也有。而這也正構成了豫記的底色。
這是我們的初心,除了聚合同類,我們還想讓漂泊在各地的河南人找到一個精神皈依,我始終堅信,只有認同故鄉的人,才能重造故鄉。
豫記新創半年,時光荏苒,這半年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驚鴻一瞥,但在這半年里,我們全力打撈河南的記憶,盡心追蹤文化的熱點,早已裨益世道,溫暖人心。
作為一個新媒體項目,我們努力地生存,追求發展,但永遠不會忘了初心,是打撈消失或即將消失的記憶,這是文化的記憶,鄉土的記憶,更是人心的記憶。
我們希望,豫記除了是一個內容載體,更可以延展為一個社交平臺,比如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各地非媒體豫籍精英加入了豫記社群的QQ群,討論包括家鄉在內的各種各樣有意思有價值的事情,已經有一些人打算攜手發展。未來這個社群可能會吸引各個行業各個階層的在外河南人,他們中的一部分,必將會在反哺和回報家鄉方面做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
所以,我們決定舉辦這樣一場論壇,邀請業界和學界的精英共同討論新媒體背景下的中原文化傳播與傳承。
我們不能奢望這些工作由外國人來做,由外省人來做。過去的河南,賦予了我們生命和榮耀。我們回報她的,只有記下她正在逝去的美麗和憂愁,把她的明天裝點得更加好看。
這是豫記的夢想,也是和豫記同行的合作伙伴們的夢想。我們今天齊聚在這里,正是源于這夢想的感召。這夢想會像種子,跟著我們的腳步,隨著四面八方的風,散播在全中國,全世界,給每一個傾聽的人,講述一個美好的大河南。
最后,請允許我再次感謝大家的光臨,感謝大宋官窯和苗峰偉董事長的熱枕支持,感謝黃牛莊、華豫川讓長期漂泊的游子們品嘗到的老家味道,祝此次盛會圓滿成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豫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