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 促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

[ 作者:何紹周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1-25 錄入:吳玲香 ]

土地流轉和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改革的基本方向。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是首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自1987年建立以來,先后以不同主題進行了五輪探索試驗,貫穿多輪改革的一條主線就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核桃壩村,是湄潭試驗區的一個試驗點。近年來,核桃壩村對農民承包地的流轉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創新,在推動產業升級、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從中也可以看出,在推進承包地有序流轉的過程中,要發揮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共同作用,讓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核桃壩村承包地流轉的內生動力來自于市場力量

核桃壩村地處湄潭縣城東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潤,適宜茶、果等經濟作物種植。全村面積12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組,8683486人,常住外來人口1201044人。全村有耕地11400畝,其中茶園10680畝,戶均茶園超過10畝,人均茶園3.06畝,年產茶青350萬斤;30畝以上茶葉種植大戶85戶,茶葉加工企業5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茶葉已成為核桃壩村的主導產業和致富產業,2014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0元,其中來自茶產業收入占85%以上,提前達到小康水平。

2006年前后,順應產業發展的需要,核桃壩村開始出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截至目前,全村共流轉承包地(即茶園、水果基地)2500畝,占全村茶園總面積的23.4%。從承包地流轉方式來看,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流轉給本村村民。也就是本村村民之間的流轉。在核桃壩村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一些村民選擇到小城鎮規劃區建房,原來的承包地距離居住地遠了,種植成本增加,所以選擇將承包地流轉給本村村民,租金每年每畝800-1200元。這部分流轉約200畝,占流轉總面積的8%,不占主要部分。二是流轉給外來農民。茶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一個勞動力只能打理1-2畝茶園。按此計算,核桃壩村現有茶園需5340-10680個勞動力。而核桃壩村現有可從事茶葉采摘的勞動力才2000人,尚差3340-8680個勞動力。鑒于該村勞動力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因此每年吸引了3000多名外來農民到村里打工。由于采茶的工作強度不大,收入較為可觀,村莊基礎設施完善,自然環境優美,部分外來農民熟悉并適應了核桃壩的環境,實現了從短期流動打工(春茶期間)到選擇長期留下的轉變。這部分農民主要來自沿河、思南、赤水等地的偏遠農村,多是舉家搬來,長期居住,并從核桃壩村村民手中流轉茶園長期管理。流轉價格每畝18000-25000元不等,以“一次性支付租金”長期流轉的方式兌現。這部分流轉約800畝,占流轉總面積的32%。三是流轉給企業。一些茶葉加工企業需要集中流轉土地,擴大茶園基地面積,實現規模化經營。還有一些企業流轉了土地,規劃建設精品水果基地。土地租金每年每畝800元,流轉期限20年,租金5年一調整。這部分流轉約1500畝,占流轉總面積的60%,是流轉的主體。其中3家省市級茶葉加工企業流轉1000畝茶園作為企業的自有基地,1家精品水果發展有限公司流轉500畝耕地作為水果基地。

我們可以看出,核桃壩村土地流轉有著較為強烈的內生動力——產業轉型升級和農民自身發展的需要。

政府的政策發揮了規范和推動的重要作用

一是政策規范。2010年湄潭縣出臺了《湄潭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辦法》,建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備案登記、資格審查、信息發布等13項制度,對土地流轉的原則、方式、合同內容、流轉管理事項等進行了明確。同時,搭建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進一步規范和推動土地適度規模流轉。

二是資金引領。近年來,遵義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推動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有條件有實力的種植大戶、農業龍頭企業流轉承包地,并按照流轉面積、流轉價格等不同情況給予相應補助。該項政策有力推動了承包地的流轉。

三是發揮村支“兩委”的作用。村委會在流轉中實質性承擔了公證人和見證人的角色。承包地短期流轉,一般不經過村委會,雙方多是口頭協商即可,租金一年一付或幾年一付。承包地長期流轉,一般要經過村委會簽字認可,尤其是外來農民,多會提出這方面的要求,希望能夠得到村委的公證和見證。

核桃壩村承包地流轉取得的成效

一是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農民受益于土地流轉,既解放了有非農經營才干的農戶被土地束縛的手腳,使他們得以進城務工或從事商業經營,或就地發展“農家樂”式的鄉村旅游業。現在,村里茶葉加工、鄉村旅游等二、三產業飛速發展,亭臺樓閣、翠竹荷塘,綠葉搖曳、魚兒嬉戲,令人心曠神怡,引來游客無數。據初步統計,每年核桃壩村接待游客超過5萬人,年收入達1100萬元。

二是保障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大量本村村民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現有茶園需要大量的采茶工人,從而為周邊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目前有近1500人常年在村里打工,采茶高峰期更是高達3500人。

三是促進了農民增收。本村村民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獲得了新的收入。村民韓周華把自家10畝茶園流轉出8畝,租金收入8000元,自己干起了茶青買賣,收購茶青年收入7萬元,自家經營2畝茶園至少年純收入8000元,年收入比單純從事茶葉種植凈增4-5萬元。

幾點體會

一是發展需求倒逼改革,改革促進發展,兩者之間相互促進。核桃壩村的承包地流轉,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這個村有產業支撐。村里不僅很少有外出務工的勞動力,而且還吸引了上千的外來人口,這樣的情況下,承包地流轉具備了較為強烈的市場需求。這成為改革的基礎條件,改革也更能得到群眾的支持,也更加符合群眾的意愿。

二是改革是一步一步推進的,政府要起到積極穩妥、逐步規范的作用。改革一定程度上就是突破,但是這樣的突破是循序漸進的;尊重基層和農民的首創精神,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尊重基層和農民的探索,并不斷總結、調整和規范。從湄潭的改革來看,承包地流轉是先有個別的、自發的現實存在,當地黨委政府對其保持了高度的敏銳性和難得的耐心,不一刀切地阻攔,相關部門重點進行了逐步地引領、規范。2010年,湄潭縣出臺一攬子文件,對承包地流轉、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等進行了規范,將改革探索納入更為穩妥的軌道中來,這些政策措施吸納了農民的探索,也對接了上面的政策。

三是改革要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尊重市場的規律。從湄潭的改革來看,相關舉措兼顧了本村村民、外來農民、村集體、鄉鎮政府。從實踐來看,承包地的流轉都是雙方自愿的,沒有非農化,有利于農業發展的穩定,有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有利于繼續發揮農村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改革有群眾的支持,就能順利推進。

(作者單位:農業部人事勞動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經營管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a人片在线观看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在线看免费白色福利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视频免费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国产丝瓜 |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 | 香蕉成人人多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