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出發,農產品價格改革的思路是,以契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實現價格增值,依托市場“買單”減緩國庫壓力,以推動農產業現代化服務國家戰略。
具體說來,農產品價格改革的政策設計或將著眼于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三大方面。
即將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或以“農業供給側改革”提綱挈領。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度提及“農業供給側改革”,被視為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底本。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之中,價格改革是推動農產品市場化進程、促進農業體系提質增效的關鍵環節。糧食最低收購價、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等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將迎來重大調整窗口期。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從供給側的角度出發,下階段農產品價格改革遵循的路徑是統籌運用“黃箱”政策和“綠箱”政策,著力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其中,通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農產品質量及品牌增值,將成主要的解決思路。
農產品補貼出現重大調整窗口
2004年以來,國家先后對稻谷、小麥、玉米、食糖、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等品類農產品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等系列價格支持政策。其中的部分政策近年來有所調整,如食糖臨時收儲改為制糖企業自主儲存和國家貼息、棉花和大豆在部分地區試點目標價格補貼改革等。
長期以來,中國產出的農產品至少需要承擔穩產量、安民生和現代化三項任務,這也構成農業價格支持政策的基礎。
為“穩產量”和“安民生”,國家以政策“托市”承擔農民的價格風險,以維系農民的收入和生產積極性。但政策“托市”的挑戰在于,政府的干預使得接受價格補貼和收儲支持的農民免于受到完全市場化的沖擊,升級自身競爭力的積極性偏低。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糧食最低收購價、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要取得顯著效果,需要基于一個基本前提——國內農產品價格低于進口的國外農產品。一旦失去對進口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國內農產品就很可能大規模“涌進”國庫,或者滯銷。而當下的事實是,多品類國際國內農產品價格在近幾年已經出現持續性的“倒掛”現象。(詳見圖表1)
基于托市價格的 “政策市”使得 “只漲不跌”預期增強,玉米、棉花、食糖形成“國內增產、國家增儲、進口增加、國家再增儲”的怪圈。政府承擔收購的主體責任,造成“國貨入倉、洋貨入市”局面,財政負擔沉重,同時下游加工企業、消費者也承擔了較高的成本。
在國庫積壓、價格倒掛的背景下,單純的價格支持剩下的空間已經不多。
根據WTO 的《農業協議》,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稱為“黃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員方必須進行削減?!包S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價格補貼,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補貼,部分有補貼的貸款項目。
除了”黃箱“政策以外,還有一類是對農業生產和貿易沒有或僅有極小影響的、免于削減的“綠箱”政策,這類政策主要包括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和咨詢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糧食安全而提供的存儲補貼等。
我國“黃箱”補貼必須遵從特定產品補貼不得超過該產品產值的8.5%,非特定產品“黃箱”補貼不得超過農業總產值的8.5%。隨著價格補貼的不斷加碼,我國“黃箱”補貼的剩余空間已不多。
2015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未來政策調整方向是,“黃箱”政策由于空間有限將偏向于定向、集約使用;無限制的“綠箱”政策將大規模開啟,對農產品進行價格外的扶持補貼。
與“綠箱”政策支持相聯系,這些外化在農產品價格上的生產成本抬升、農產品增值溢價難以實現以及農產品流通渠道單一等問題同樣值得注意。
農產品價格的供給側改革思路
“黃箱”和“綠箱”兩只箱子的應用將是2016年和“十三五”期間農產品價格改革的重要看點,而這歸根結底是供給側調整的“箱子”。
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出發,農產品價格改革的思路是,以契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實現價格增值,依托市場“買單”減緩國庫壓力,以推動農產業現代化服務國家戰略。
具體說來,農產品價格改革的政策設計或將著眼于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三大方面。
去庫存需要處理去產能和穩產量之間的關系。對于前述的多種農產品,這對關系的處理方法有所差異。稻谷、小麥的產量涉及到國家糧食安全,穩產量為先;玉米、棉花、大豆、糖料和油菜籽進口依存度相對較高,將以去產能為主。
綜合來說,一是要拓寬流通渠道,這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社區配送、農超對接等新方式實現;二是部分農產品種植需要調整結構和壓縮面積,如已經確定的“鐮刀彎”地區玉米調減1000萬畝目標。
降成本的核心思路是,統籌組合“黃箱”政策和“綠箱”政策,平抑生產成本,用新增的政策支持提升“天花板”。
其一,推動農村土地產權改革,以土地確權、土地入股等方式減緩農業經營主體對土地租金的預期,以達到平抑地租的目的;
其二,推動農藥、肥料控量減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
其三,扶持推動大田托管、植保服務、農業機械租賃等針對農業生產的服務新業態,以對沖高企的人力成本;
其四,“黃箱”補貼“分品定策”,實行針對農產品品類特色的補貼方法,稻谷、小麥等口糧作物要致力“保產量”,棉花、大豆、糖料和油菜籽等經濟作物則要鼓勵“提質量”;
其五,推動網絡進村、鄉村交通、水利基建等“綠箱”政策建設,以營造良好的農業經營環境。
補短板的核心在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實行農產品增值。在保障基本的糧食供給和經濟作物產量的基礎上,轉向質量和品牌的提升,以應對低廉的國際農產品的沖擊。這既可以保障農民收入,減緩國庫積壓的壓力,又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障農產品的供給。主要的政策方向如下:
一是要推廣良種和標準化種植方案,控制農產品產出質量;
二是推動農產品加工向精加工轉換,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
三是適度調整種植結構,如稻谷形成普通稻谷為主、有機稻谷作為補充的生產格局;
四是培育適應先進生產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注意新主體對舊主體的帶動作用;五是推動農業品牌化建設,實現品牌增值。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從長遠看,這些促進農業的“一二三產融合”的政策細節,將有助于農產品撬動經濟增長,因此成為未來農業問題的主要解決思路。
(作者系21世紀宏觀研究院分析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