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表,縣域經濟作為其中重要抓手將得到更大的推動。
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內蒙古自治區金融辦積極貫徹國家政策,過去一年中積極推動全區16個旗縣試點實施縣域金融工程,通過利用北京金融市場的智力和金融資源、優化當地的政策環境、引入新型金融業態模式、對接項目融資等系列組合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全鏈條縣域經濟發展體系——“內蒙模式”,成為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的一個樣板。
特點一:政府購買服務
據了解,內蒙古自治區金融辦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委托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落實自治區金融辦推動縣域金融綜合改革的戰略意圖。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為內蒙古自治區11個試點旗縣制定了《縣域金融工程規劃》,通過有序推進蒙企改制掛牌來拓寬融資渠道,引入14家金融機構(其中銀行3家、保險公司8家、擔保公司3家),取得了理論與實踐上的雙重成效。
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楊德勇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內蒙模式”的特點在于內蒙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自治區的盟市政府積極配合,以旗縣為工作的基礎和重點來進行創新。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依賴各種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上的創新。“內蒙模式”推動了一系列金融創新業務,比如在內蒙古臨河區政府成立債權流轉中心,采用安徽海匯集團運作模式,緩解了政府及國企的債務壓力、提高了全社會資金流動效率和商事矛盾糾紛的化解的能力。
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秘書長郭娜介紹說,創新在于以控制政府債務風險為前提,以頂層設計金融工程規劃為切入口,以當地政府最大關切為突破點,結合地方特色引進新型金融模式,從而最大程度解決當地中小企業和農戶的融資難問題。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農戶融資中缺少抵押和擔保的難題,研究中心創新性地為內蒙古臨河區引入海爾產業金融業態,實現了企業快速融資。
特點二:加速“綠色轉換”喚醒農村資本
縣級作為最具系統性、基礎性、支撐性的基層政權單位,在國家綠色發展整體戰略中處在特殊的重要地位。為發展好內蒙試點旗縣綠色金融,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為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多次舉辦規劃論證會,為其綠色金融、特色小鎮等規劃出謀劃策。
當前,阿魯科爾沁旗作為縣域金融工程的試點旗縣,初步確定了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已形成了包含種子研發,牧草種植、深加工,高端畜牧業,糞便、秸稈制氣(天然氣)等在內的完整的草產業鏈,利用綠色金融支持當地做大做強草產業是未來的發展戰略。
在加快“綠色轉換”方面,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栗書茵介紹了一個典型案例:內蒙古臨河和奈曼旗對接北京首農集團,推動企業供應鏈快速低成本融資,并結合奈曼旗的自然稟賦,探索建設天然、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
特點三:對接北京金融資源
“中國縣域金融工程實施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的綜合配置。”楊德勇介紹說,在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的推動下,較好地實現了京蒙智力與金融的資源對接。在設計上,通過設立北京金融專家智庫,來論證縣域金融工程規劃。
縣域發展要有地方特色。為此,北京工商大學區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制定的規劃中特別結合了各地經濟特色,引入針對性強的新型金融模式。規劃包含了當地經濟金融發展狀況、縣域金融工程的目標與思路、實施的保障措施、實施的具體辦法、預期成效等內容。比如,結合內蒙各試點旗縣的實際情況,鼓勵各保險公司拓展農業保險服務范圍,穩步擴大特色險種的保險覆蓋面,創新農畜產品市場價格變動風險等業務。
楊德勇介紹說,區域經濟的發展首先需要提升當地干部和企業家的意識和支持。由于各地政府配合情況不同,有的已取得相應成效,有的還相對滯后。因而,推動縣域經濟關鍵還是要靠地方領導干部帶頭發力。
在楊德勇看來,今年縣域金融工程將對推進比較良好的重點旗縣繼續深度打造,把引入的新型金融業態模式盡快落地實施,形成一定的示范和標桿效應。通過大力扶持縣域金融工程工作,來促進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導報 2018-02-2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