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農村金融存在供需矛盾,金融抑制是長時期存在的狀態,隨著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不斷觸網,金融科技不斷得到發展,拓展至農村金融領域,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農村金融的機遇和挑戰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一路攻城略地,越來越多的領域被其強行打開市場之后,農村金融也遭到了強攻,其藍海屬性越來越受到互聯網創業者的青睞。
我國目前有7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但各類創新及模式對農村金融發展的貢獻有限,較為突出的是網貸P2P、移動支付等,整體的創新發展非常不充分。據網貸之家數據,截至2017年10月,全國1975家正在運營的P2P網貸平臺中,專注于農村金融的平臺不到50家,包括宜人貸、翼龍貸、小牛在線等。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農業領域,支持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出了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十九大報告也持續關注三農問題,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基于此,金融支持農村土地流轉的著力點也更為清晰,即信貸投向應更側重于對土地經營主體的支持。并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集體經濟。這就要求金融機構一方面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把扶持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支持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企業和經濟實體。
四大創新模式
目前,市場上活躍的農村金融主體可以分為幾類:新希望集團、大北農等大型傳統三農產業服務商;阿里、京東、蘇寧等互聯網電商平臺;翼龍貸、宜信、開鑫貸等 P2P平臺;農業農村領域的一些新興互金平臺,如農分期、沐金農、什馬金融等。
結合零壹財經和利基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報告2017》等文件,億歐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目前的主要創新模式以及發展趨勢做了梳理和總結。
1.農業產業鏈模式:大型農業企業+農村金融。該模式以三農服務商大北農為范例。大北農依托平臺交易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具備了對養殖戶和經銷商的信用了解,搭建農村信用網作為大北農的資信管理平臺,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普惠制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
這一模式的特點是無需抵押,圍繞農業產業鏈即可開展業務。利用多年積累大數據資源,能夠減少信用評估成本,降低風險。
2.電商模式:電商平臺+農村金融。該模式與涉農機構合作,基于合作伙伴、電商平臺等沉淀的大數據信息,根據農戶、中小型農企的信用水平給予相應的授信額度,滿足其在農資購買環節和農產品銷售環節的信貸需求。主要以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為例。首先依托自己電商平臺優勢累積農村數據,隨后再利用累積數據建立信用風控模型,進一步提供農村金融服務。
這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貸款金額受信用限制、放貸快,使用不靈活,專款專用,僅限農資的購買。無需抵押物,能快速解決生產環節中的農資購買問題。
3.涉農互金模式:信用貸款+P2P網貸。如沐金農主要利用P2P方式為新農人群體(規模化生產的新型農業主體)提供生產經營性貸款服務,并研發了三農動態信用評分系統,嘗試建立農村信用體系。此外,宜信農商貸也是該模式的典型,以自建“農商貸”服務網點的模式,為農民提供無抵押的小額信用貸款,支持農民生產和創業,并提供保險、租賃、理財類服務。
這一模式的特點是貸款金額受信用限制,支持農民生產和創業。無需抵押物,使用靈活。但對金融機構來說,人力成本高,風險把控困難。
4.政府干預的農村金融模式。這一模式是指政府、銀行、擔保機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分工協作,政府扶持或直接出資設立擔保公司,對符合條件的農業信貸項目予以擔保,銀行再發放貸款。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已掛牌成立,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已組建并開始向縣市延伸,27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已開展實質性業務,一個多層次、廣覆蓋的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初見雛形。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金融資本落地。將量大面廣、額度小的農業信貸需求匯集起來,將銀行與農戶“一對多”的關系變成與擔保公司的“一對一”,拉近了供求雙方的距離,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政府通過對擔保公司的資本金注入,擔保公司能夠放大實現其凈資產最高15倍的杠桿效應。三是農業信貸風險可控。將信貸風險從銀行部分轉移到了擔保公司,分散了農業信貸風險,調動了金融機構的積極性。
五大發展趨勢
隨著對農村市場的深度開發,與之前傳統的市場相比,農村金融的發展趨勢也越來越明晰。億歐根據利基研究院發布《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研究報告》和《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報告2017》等文件對農村金融的發展趨勢做了如下梳理。
1.涉農互聯網金融平臺更加注重資產開發、資金來源尋求機構化。隨著網貸監管意見的下發及針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行動的開展,網貸平臺等面臨較大的整改合規壓力和成本。在農村金融業務開展中,服務涉農企業、規模化種植農場的平臺較為主流,其提供的借款額度也較大。在這過程當中,涉農網貸平臺定位開始發生變化,即專注線下資產的開發,并與金融機構等合作獲得資金。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本身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缺乏動力,與其他機構合作,共同開展業務,分工協作成為不二之選。這種背景與市場變化使得新興金融服務平臺與金融機構之間 的合作更加緊密和必要,未來這也將成為主流模式。
2.網絡運營+渠道下沉成為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必由之路。農村金融的開展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約,當前實操過程中需要采用O2O的模式解決信任、征信和貸后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而目前大部分的業務模式都很雷同,需要采取線下鋪設人員的方式進行獲客、風控、貸后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工作。
此外,由于各類制約因素導致目前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仍然需要大量依靠人力、需要線上線下 相結合的方式,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是常態。
3.農村電商業務在農村互聯網金融中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新一輪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地區。在實踐過程中,電子商務業務的拓展離不開互聯網金融的支持,同時,電子商務平臺也逐漸開始依托自身的物流、渠道、數據等平臺和資源參與到農村金融市場中,并以相對成熟的體系提供綜合性農村金融服務,包括支付、信貸、保險與理財等等,成為重要的市場參與者。可以預見的是,電商平臺及其體系將有助于解決數據獲取、渠道下沉和綜合金融服務問題,未來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4.農村消費金融業務進一步崛起。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其需求也隨之逐漸變化,將由此前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逐漸轉向生活及發展型消費需求。
目前來看,農村消費金融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原因一方面表現在新型城鎮化、 農民市民化的過程中,廣大農民產生了龐大的住房、就業、教育、養老等消費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表現在,農村土地確權正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盡管尚沒有國家層面根本性地改變,但一些流轉及確權的創新正在發生,而土地和宅基地正在成為農民的一種金融資產,對此,農民有了抵押物,同時也會促進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再一方面,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正在被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所深入應用,一定程度上,這使得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在開展消費金融業務時能做到風險可控。從消費金融業務目前的發展來看,趨勢是渠道下沉、人群下沉,而農村消費金融業務無疑將是下一個競賽戰場。
5.政策持續支持金融機構創新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警惕農村非法集資風險。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技術及金融服務的普及,農村市場被越來越多的機構關注,但在農村金融成為新“風口”的同時,一大批魚龍混雜的機構開始涌入,其中包括一些非法集資公司。2017年2月,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 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下發,提出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若一些不法機構假借互聯網金融名義做非法集資之事,則必然受到監管整頓,這也是各類市場主體,尤其是目前暫未被納入監管范圍的市場主體應該關注的行業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億歐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