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是一個大的趨勢,它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和現代要素。然而,從目前來看,工商資本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尚不完善。如何通過規模化經營,讓農民有持續收益的同時,企業也能保持盈利,使農企合作長久走下去?山西太谷縣的土地流轉雙贏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土地與資本如何修得同船渡
——山西太谷北六門村探索土地流轉雙贏模式的啟示
今年50歲的郝建葉是山西省太谷縣水秀鄉北六門村最先蓋大棚種蔬菜的村民。自己干大棚,郝建葉沒賺什么錢。后來把土地流轉給一個叫田森農科的企業,郝建葉的收益穩定在了3萬元,可是田森農科卻一年賠了300多萬元。
經過幾年試錯,田森農科終于找到了一個郝建葉賺6萬,企業也穩賺的雙贏方式,土地流轉這件事變得可持續起來。
現下的大背景是,現代農業需要適度規模化經營,土地流轉成為集約化的一個工具。農產品價格低迷,土地流轉費用就顯得虛高。往前走,還是向后退,對一些流轉土地的新型經營主體來講,是一道難做的選擇題。尤其部分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后,大規模流轉土地,簡單地將農民變為產業工人,而企業在全能式經營中卻發現農業水太深,有沒頂的感覺,土地流轉也被質疑。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
田森農科在山西太谷流轉土地發展農業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1.替代農民搞生產 企業年虧300萬
太谷縣位于晉中盆地,設施蔬菜是晉中板塊的優勢產業。北六門村也想搭上這趟快車。
2011年前后,郝建葉在自家3畝土地上蓋起兩座拱棚,嘗試種黃瓜和西紅柿。
“不懂技術,也沒時間出去賣,就是等人上門收。第一年沒啥收成,算是交了學費。第二年,摸索明白了,一個棚能掙4000多元。”郝建葉說,“跟老伴細算了下,除去大棚的修建加上水電,落不下幾個錢。”
“在哪兒干個啥不賺這點錢啊,起早貪黑的。”郝建葉的老伴說啥也不讓他繼續投資了。那時候,這種情況在北六門村不是個例。
2013年,郝建葉的拱棚迎來機會。山西田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一個虧損企業手里接過來493畝流轉土地,又從老郝等農民手里流轉了230畝土地,流轉期為12年。
“田森集團不僅擁有超市銷售平臺,還有比較完備的物流配送和食品加工中央廚房。”田森農科生產經理桑鵬飛介紹,“建設果蔬基地很必要。”
2013年9月,田森農科流轉到土地后,投資近3000多萬元,建起了46座溫室大棚和95座拱棚;同時從山西農大聘請3位專家做技術指導,還雇用了130名村民做基地工人。
“選擇太谷縣流轉土地建大棚,一是太谷縣是國家級現代化農業示范區,二是太谷背靠山西農業大學,人才與技術支撐有優勢。”桑鵬飛說。
“按時上班,到點下班,把種地搬進了大棚。”3畝地流轉給田森農科后,老郝還成了基地上領取工資的產業工人,每畝地每年500元的流轉費,每月工資2100元。老郝的年收益近3萬元。
“當年的蔬菜市場行情還可以,可是公司并沒有利潤可言。”桑鵬飛說,大棚蔬菜的平均產量在8000斤左右,產量不高,品質也有一些問題,比如黃瓜品相不好看、小西瓜甜度不夠,銷售不理想。
對于虧損,田森農科有著一定的思想準備,但是對于每個月二十七八萬元的用工成本和大棚維護成本還是有些始料未及,田森農科當年虧損300多萬元。
2.考核產量定薪酬 同比減虧200萬
“太谷縣農民的科技素質和山西農大的園藝水平,應該是排在全省前列的,怎么還能出現產量和品質的問題?”300萬的損失促使田森農科開始反思。其中一個現象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大棚對溫度和濕度要求高,夜間氣溫下降后需要及時鋪蓋棉被,可是農民已經下班,不得不臨時雇工。”桑鵬飛說,“這個時候把農民叫回來,還得再額外支付加班費。”
“這種用工機制并沒有把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激發出來。”桑鵬飛說。隨后,田森農科制定了一套以產量定薪酬的用工管理機制。“農民工人的工資當月只發80%,一季生產結束后,完成了產量要求,就發剩下的部分。當年完成產量任務的農民工人再給2000元獎勵。”
“比如一個黃瓜大棚的產量達到了1.6萬斤,工資就會足額發放,全年都完成目標產量,就發獎金。”桑鵬飛介紹。
除了拿到地租、工資和獎金,郝建葉和其他村民也對打工有了新的體會,“公司和農民是一體的,給它干也是給自己干,干好了,公司的效益好了,大家伙兒的收益才能更多。”
在此基礎上,田森農科根據市場銷售數據反饋,對大棚進行了差異化種植,按照蔬菜市場需求量的多少劃分棚數。當年,果蔬品種涵蓋番茄、黃瓜、油桃等50多個品種,實現了果蔬的周年供應不斷檔。
“一手抓技術管理,注重農民的種植技術培訓,提升蔬菜品質;一手抓產量管理,從種子到肥料進行統一化、標準化。在市場營銷和公司用工管理同時發力下,第二年,基地的產量提高了50%,公司也同比減虧200萬元,將虧損降低到了100多萬元。”桑鵬飛說。
可是,年虧100萬并不是田森農科的初心。看來激勵機制模式還是沒能激發出最大生產力。
3.承包+訂單合同化 農民企業終雙贏
減虧讓田森農科看到了方向,也觸動他們繼續尋找資本與土地、企業與農民的最佳合作模式。
2015年,田森農科選擇了郝建葉和付金馬兩位種植積極性高的村民,嘗試與農戶開展訂單式的合作。
根據擬定的合同,郝建葉以5000元的租金租種田森農科的一個西紅柿溫室大棚,約定好產量和質量標準,比如大棚年產量不能低于4萬斤。產中,田森農科提供統一的種苗肥料和全程技術跟蹤服務;產后,公司以高出市場行情均價兩毛的價格收購。
合作協議簽訂后,郝建葉待在大棚里的時間漸漸長了,往往都是來得早走得晚,纏著技術員教他種植技術,不再像以前那樣淺嘗輒止。
“有時候,我不去送午飯,人家能忘記吃飯。”郝建葉的老伴說。
2015年年底,郝建葉租種的西紅柿大棚產量突破7萬斤,刨去種苗和肥料成本掙了6萬多元,收入比“土地流轉+工資”的方式翻了一番,企業在種苗、肥料、承包費上的收入加上剩下的郝建葉的工資,收益也明顯提高。
2016年,田森農科在基地內全面推廣這種商業模式,與130個農戶簽訂了3年的大棚租用合同和生產訂單。租用拱棚,農戶第一年支付1200元租金,之后的兩年分別是1300元、1500元。租用溫室大棚,租金第一年是5000元,之后分別為8000元和1萬元。
2017年1月,田森農科開始扭虧為盈。一季度該公司實現盈利130多萬元。
田森農科的其它成本也在銳減。“村民對大棚的維護也細心了,以前,我一天得給20個大棚去做維修,現在一天有兩個棚需要維修算是多的。”技術人員楊常有說。
“企業投資建大棚,專心綜合服務和市場開拓,農民專心做生產,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事情就順了。”桑鵬飛說。
騰出精力后,田森農科成立了田森肥業公司,建立了研發、銷售和技術服務等產業服務支撐體系;結合物流配送優勢,建立了食品加工中央廚房、常溫物流配送中心和生鮮加工中心,低溫配送半徑達到150公里。
今年開春,嘗到甜頭的郝建葉想多租一個棚,被桑鵬飛以做精比做大更重要的理由婉拒了。老郝說,人家說的對。
今年,田森農科正規劃再流轉70畝土地,建設30座育苗棚,同時在核心區打造番茄小鎮,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形式支撐小鎮建設。由此,北六門村的蔬菜產業在一波三折中終于變得可持續支撐農民增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6月2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