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發放給扶貧對象的葡萄苗、百香果苗,卻發放給了非扶貧對象,這里面有沒有權錢交易?有沒有貪腐行為?”廣西百色市檢察院反瀆局局長黃兆飛,在向記者介紹一起涉農扶貧案件時說。(2017.5.22新華網)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扶貧辦主任吃上扶貧款,可謂將此“解讀”得淋漓盡致了。只是作為國家扶持弱勢群體的救命錢也能被蛀蟲“吃”下?真是賊膽包天,貪婪無恥。
作為貧困群眾“保命錢”和減貧脫貧“助推劑”的扶貧助困資金,在一些地方卻屢屢遭到“揩油”和“打劫”,個別干部甚至將“扶貧助困”變為“劫貧濟私”。
同時,由于制度的缺失,扶貧款在因公招牌下屢屢被擠占、挪用更是屢見不鮮,有的被截留彌補辦公經費的不足,變相地吃喝玩樂;有的巧立項目集體私分。曾有媒體報道,某國家級貧困縣的小小鄉長,配的公車都是進口皇冠轎車。可見,扶貧資金不扶貧,這已成為反腐斗爭中的一種新跡象,必須認真反思,高度警惕。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真正確保扶貧資金用到困難群眾的身上,最根本的措施還是完善管理制度,實行“陽光”化操作,杜絕暗箱行為。
慈善款、扶貧款都是良心款,有時還是救命款。但這些款項往往會被一些管理者層層盤剝克扣,到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這里已經大打折扣了。管理慈善款和扶貧款,管的不僅是錢,還是良心。
作者單位:北川羌自治縣片口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