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環保問題,市長急了縣長不急,縣長急了鎮長不急,這種情況導致產業政策到下面失靈,該淘汰的落后產能依舊生產;對違法違規見怪不怪,沒有審批手續、違法超排企業的日子照過不誤。這種情況不改變,行嗎?(新華網 5月13日)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突顯出來,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現象層出不窮,保護環境、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近年來,中央更是刮起了環保“問責風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環保督察,堅決拔出污染“釘子戶”。據統計,僅今年四月份開展的第三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第一階段省級層面督察工作,就受理民眾舉報11221件,被督察地區完成查處3324件,其中立案處罰1531家,處罰金額逾9000萬元人民幣;立案偵查123件,拘留142人;約談1820人,問責1278人。筆者認為,中央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環境的優劣不僅是群眾關心的民生工作,更是國家層面的總體布局。
用規章制度,撐起環保脊梁。不可否認,以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時期已然過去,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的保護工作。最近幾年,為讓環保壓力有效傳導,中央想了不少辦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先后出臺,中央環保督察全面出擊,就是希望把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傳達到位貫徹到底。即使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依舊有地方環保壓力層層遞減,甚至中斷在“最后一公里”。為此,必須強化規章制度的權威性,讓制度撐起環保的脊梁,從政策上為環保工作提供支持。
樹立環保意識,強化責任擔當。為何會出現市長急了縣長不急,縣長急了鎮長不急的情況?這就是對環保工作的認識不到位,一些干部的理念沒有得到轉變,還是一味的追求GDP,忽視環境,還是一味的縱容污染企業肆意妄為,甚至有的干部為污染企業求情,企圖得到“法外開恩”。殊不知,當前已容不得這樣的企業存在了,落后產能必須得到淘汰。這就需要干部要有大局意識、環保意識,要主動作為,要敢于面對污染企業,要敢于對制污企業說不。
久久為功,方能山清水秀。環境保護是全社會的事業,環境質量提升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不是一早一夕便可促成的事業,也不是某個人或者幾個人便可完成的工作,這需要久久為功,需要全社會所有的人都參與其中,這樣方能出現山清水秀的景象。
(作者址地:四川省綿陽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