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部署推動生活垃圾分類。這次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在直轄市、省會城市等重點城市,城區范圍內將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在這些地方,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以上(4月1日央廣網)。看到這則新聞,筆者認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推廣工作已經歷時多年,早在2000年,就把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8個城市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各地也有很多方案和做法,但推行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現在該是用法治來補齊垃圾分類短板的時候了!
有人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這一點也不假!據統計,我國每年都有價值250億元的資源被白白浪費了,這些資源既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氣,更不是高科技產品,而是我們每個家庭每天都在產生的生活垃圾。如我們經常隨手丟棄的廢干電池,全國每年就有60多億只,里面總共含有7萬多噸鋅、10萬噸二氧化錳。由于我們沒有將垃圾進行適當的分類回收,不僅使那些可利用而沒有得到利用的廢棄物成為二次污染的源頭,而且還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如何科學地處理、利用垃圾,使垃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真正成為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的“第二資源”,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有關部門要加大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推行力度,在更多的村(居)設立分類垃圾箱;對利用回收資源進行再生產的企業進行政策鼓勵,以引導更多的企業利用回收資源;各地可采取“垃圾積分兌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做法,巧用經濟杠桿、實行“以利攻利”,讓垃圾成為居民身邊的“銀行”,喚醒居民的環保意識,引導廣大居民主動、正確地參與垃圾分類,一起為居住的環境更美而努力;同時,韓國垃圾實行實名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韓國裝垃圾,必須購買政府統一監制的垃圾袋,尺寸規格都有限制。垃圾袋有不同容量的7種規格供市民選購,不同生活區的垃圾袋顏色也不同。而且垃圾袋還不便宜,普通家庭每個月大約需要花費2500韓元(約合15元人民幣),所以沒人會每天扔垃圾,一般都會把垃圾使勁塞進袋子里,等到實在裝不下了,才拿去扔掉。韓國人都很注意垃圾分類,因為垃圾沒有正確分類,一經發現會被罰款。放在袋中的垃圾不能含有水分,垃圾車來的時候,用鐵鉤從袋子的兩個下角鉤開,如果有液體流出的話,就要重罰。又比如,有的國家定期的垃圾清運車只清運沒有塑料制品的垃圾,一旦發現里面有塑料,就不給清運。而塑料垃圾,要由居民自己送到指定的回收點。這樣,至少把塑料類的垃圾首先分了出來,環保的壓力就減少了一大半,居民們也會盡量少使用塑料。分出塑料之后,再慢慢分別的東西。長久堅持,垃圾分類就會成為習慣,成為風俗,不分類的人則會感到不適,也就開始分類了。
發達國家垃圾處理實踐表明,其中的70%垃圾可以回收,成為再生原料供重復利用。垃圾是唯一在增長的資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善人居環境是一項基本要求。垃圾分類成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和全民參與的程度。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過程,宣傳、激勵和約束的手段缺一不可。約束就是通過立法。只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宣傳、激勵和法侓的手段三管齊下,不久的將來,我們即可以破解“垃圾圍城”難題,還可以靠自己的垃圾賺錢——而不是簡單地將垃圾埋在巨大的垃圾填埋場里。
作者: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老齡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