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基層人手不足,其實只是表象,問題的本質是由很多元素構成的……說白了,這是綜合癥、并發癥。
1、基層工作人員確實不足
大家不要吐槽我國公務員人員過多,其實在現實工作中,我們明顯感覺基層人員非常缺。
舉個例子:給農民辦社保,一個小鎮就算2萬人,需要辦理社保的按1萬人算,工作量就有多少?登記信息、審核材料、整理材料、上報材料,錯了再修改信息。如果真有在鄉鎮工作的人就知道,好多農民連自己身份證號都不知道,名字寫不清楚……
再舉個例子:大家非常關注的低保。大家都知道,低保是有很多限制條件的,而這些信息只能基層工作人員到一線核實。
但農村呢,有幾個特點,村干部和村民都是本村人,一般不愛得罪人。另外,大家平時都各有各的事,不能天天看著他人生活,所以對其他人具體的信息也沒法完全知曉,還有一些人會故意隱瞞信息。
所以,很多時候,鄉鎮工作人員就得來擋住了。但一個鄉鎮當中,專職負責辦理低保的民政辦就幾個人,面對一個2萬人的鎮,要一個個走訪、一個個深入核實信息,并不容易。
2、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說到這個,很多人就要吐槽了:你們工作量不大?。√焯炜茨銈冊谀呛炔璋。∥肄k點事跑了好幾趟啊!工作人員都在聊天啊!
說到這個,我得詳細解釋一下。實際上,鄉鎮工作很多東西群眾是看不到的,比如檢查某一塊田是否農田改造,如果項目能下來,群眾還會覺得做了實事,如果鄉鎮主動爭取了卻沒有爭取到呢?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就是無用功了,群眾就會認為鄉鎮什么都沒干。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我想只有公務員才會明白。所有公共部門的工作都分成對外和對內。
所謂對外,就是為管理公共事務,或稱為民服務,這些事是對老百姓有直接意義的并且能直接看到的。所謂對內,就是內部的組織、管理、協調,這方面老百姓是看不到的,或者看到了也覺得毫無意義。
事情的關鍵就在于對內工作。任何組織都要有適當的對內工作,但毫無疑問,有時候,對內工作太多了,比例高得驚人。
這些對內工作包括:平時的會議、總結、報告、檢查、考評、考核等等。
這類工作比例有多高?
以我為例。去年,平均一周接待一批檢查,有的檢查領導就只來個15分鐘就走了,隨意地說句“不錯不錯”,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這些事情老百姓當然不會知道,也覺得沒意義,但占據了我們的大量精力和時間。精力可能比時間更寶貴。為了應付一次檢查,我要提前找人交待事項,準備材料,打掃衛生,拉好橫幅,并且站在路口,為領導開車門,面帶微笑說“歡迎各位領導蒞臨檢查指導!”然后,開始解說。
你們以為這很輕松嗎?
一開始不適應,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一套程序走完,人像泄了氣的皮球,根本沒有精力再做其他事情。
特別是有的領導來還愛擺架子,凈說些官話,挑些無關痛癢的小毛病批評。有的更搞笑,明明什么都不懂,就說我們衛生沒搞干凈、煙灰缸里有煙頭什么的。懂點行的人都知道,以農村的條件,要做到辦公樓一塵不染那是有多難……
有些工作做得好的單位,經常接受檢查,簡直不勝其煩。有錢的地方還好辦,多請幾個保潔員就是了,沒錢的只好自己動手。
至于考評什么的更不用說了,一堆一堆的材料,有的還只能平時準備。比如要留工作照,要留會議照,要留領導照,要留工作記錄,光這些細細碎碎的東西,就能折騰個半條命。經常為了一個材料,就要來回數次改動。這些改動到底產生了哪些實質性影響呢?誰也不知道。
應當說,這類檢查指導,還有各種考評占據的時間比例過高,甚至高過了公共事務管理的比例,老百姓自然會覺得公務員不干事。公務員則覺得自己忙死了,加上辦具體事務的兵往往身兼數職,覺得人手不夠是自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公務員應付檢查考評的時間多了,辦事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另外,一個基層工作人員很可能身兼數職,一個職位就要面對上面十幾個科室,忙起來,可能一天2、3份報表,這些就夠忙的了。
在這里順便吐槽一下一些單位的所謂“創新”。有些創新,就是自己給自己找事做,刷存在感;有的則是在紙上創新,把實務工作換個詞;有的說是制度創新,其實就是多寫幾份報告。
3、工作效率不高
有人說,鄉鎮工作的效率不高。原因很多。
首先,鄉鎮街道這一級的工作人員其實相當有意思:從某些方面看,副職像外勤、科員像內勤,站辦所也是領導像外勤、辦事人員像內勤。一般情況下,對外溝通、協調、組織的是領導,副職們大多經常跑來跑去,一會兒跑縣里,一會兒跑村里,內勤往往負責具體事務工作,但由于各種原因,一有業務上的難題就要問領導,碰上困難了,問領導,領導再去找其他部門的頭溝通協調。這種模式效率往往不高,而且會顯得官僚。
其次,鄉鎮本身沒有執法權,沒有審批權,只有辦事權。一有事還是得找其他單位來,這種溝通協調占據了很多時間精力。我當年當村第一書記,為了一個項目,跑了好幾個部門,來回跑,材料印了有一箱,問完科長問副局長,問完副局長問局長,問完局長問書記鎮長,還得問村干部,最關鍵的還有村民。這效率能高嗎?所幸這個項目所涉及的單位我都熟,也都樂意配合我工作,鎮里領導更是有力支持,但就是這樣,這個項目仍然跑了近兩年。
第三,是鄉鎮基層工作人員時間的嚴重碎片化。
鄉鎮交通通常不比城里,而且比較遠。
比如我工作過的兩個鄉鎮,從城里到鎮的時間大概都要一個小時,尤其有時交通很糟糕,大巴還經常不準時,其他人的車也不一定剛好順路,如果運氣足夠不好,班車足夠任性,我去一趟得用2小時。
在窮點的地方,辦事人員是沒有車可用的,經常要搭便車或坐班車。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比如說材料上少蓋了個章,填錯了一個數字,就要跑一趟,時間被嚴重浪費了。
城里開會也經常讓人糾結。
鄉鎮人員通常周一上午從城里到鎮里上班,有時縣里安排周二上午開會,這個就麻煩了:周一上午剛到,辦公半天,下午還得趕一小時回去。某些交通不便的地方最后一班車往往只到4點半,再考慮任性的班車,所以得提前等車,于是最多4點就要留意車了。基本上,一個下午也干不了什么活。
這還不是最糾結的。
最糾結的是領導來檢查指導工作,9點到、11點走,8點之前基本上其他工作也不要開展了,11點之后收拾一下東西,基本上也干不了什么活了。領導來呢,有的就純粹來說幾句話,然后走了。我就見過一位領導來,開了半天會,只說了一句:很好,這項工作很好。然后,這項工作也沒有什么新支持力度。
此外,由于工作人員經常身兼數職,各種工作打架也是常有的事。這邊正要幫老百姓解決個問題呢,那邊領導來檢查了。這還辦個什么事?
還有一點,鄉鎮副職經常要往上面跑各個單位,要么要錢,要么要項目,所以經常不在崗。有人要說了,為什么不能通過電話溝通?為什么不能讓科員跑?通過電話溝通不是完全不行,其實已經這樣做了,但很多事還是要當面問,否則搞不清楚。而科員去呢,很多單位的人會認為不夠尊重他們,而且科員掌握的信息和權力也不足夠辦好這些事。
4、不光鄉鎮缺人,任何單位都缺人
縣級單位缺人干活,就會從鄉鎮抽人,或借用或調動,市級單位從縣抽,如此循環。而鄉鎮的工作條件差、晉升空間小,理所當然地留不住人。希望,未來這些問題能有所改變。
來源:南說北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