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要求,在《綠色發展指標體系》中,資源利用權重占29.3%,環境治理權重占16.5%,環境質量權重占19.3%,生態保護指標權重占16.5%,增長質量權重占9.2%,綠色生活權重占9.2%。(02月21日05:49 來源:人民網)
在國家近期出臺的多個涉及到生態文明指標的考核的辦法中,提高了資源利用、環境質量等權重考核的比重,下調了GDP增長考核權重,意味著未來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化,更是促進各級官員跳出傳統發展的思維定勢。
傳統發展模式呼喚綠色發展。傳統的GDP考核方式,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其高速增長的背后,粗放型經營方式在造成資源極大浪費的同時,留下了環境治理的頑疾,如水、大氣、土地面源等污染,讓廣大群眾深受其害。且在國家嚴厲治理和環保部的真查實督的整治中,難以破解環保治理中的難題。主要是各級官員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舉旗不定,未跳出傳統發展的思維定勢,綠色發展仍然還為成為其題中之議。故綠色經濟成為全民共盼的主題。
綠色發展釋放巨大能量。經濟的轉型發展,必然產生巨烈的陣痛,尤其是經濟轉型的開初,不僅面臨GDP指標的下滑,而且面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留下的環保治理的巨大投入。然而新疆在試點“生態保護優先評價”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過弱化溫泉、特克斯、昭蘇等縣的GDP指標考核,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指標考核,以打造生態旅游勝地為目標,關閉了一批不符合環境評價要求的企業,制止了亂采濫挖等行為,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有機生態農業、畜牧業等,先后舉辦了“天山武林大會”“天馬旅游節”“裕民山花節”,帶動了當地旅游收入的大幅增長。雖然傳統的GDP增長出現了下降,但是綠色生態經濟的發展在彌補其增長不足中,實現了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的雙贏。
綠色發展關鍵是轉變觀念。在國家轉變GDP考核方式指揮棒下,需要各級地方主官在擔當起綠色發展的責任中轉變觀念,依據國家政策和當地自然特色,對綠色GDP的發展科學規劃,開發和保護當地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優化、綠化、美化當地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有機生態農業、畜牧業等。依托當地特色種養基地和自然景觀,舉辦各類節慶活動,壯大旅游品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增效。同時引導企業主動落實環境保護措施,開發當地的名優特產,對接城市市場,在綜合施策中,增大綠色產業發展的含金量,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
(作者地址:鹽亭縣金雞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