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人民日報》刊文《求“挑刺”當真心實意》,說某部門制定了一份活動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前,向下屬單位征求意見。下屬單位認真研究,提了幾條修改意見,沒成想被告知方案內容改不了,因為“領導就是這樣定的”。并指出:有些部門卻把征求意見當成走過場,只以領導意志為修改參照,習慣性忽視收到的有益反饋。長此以往,考慮到“提了也沒用”“提法不順意,可能得罪人”,被征求意見的對象往往集體“失聲”,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受到挫傷,也無形中消解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做到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是制定科學決策的有效途徑,也是黨中央、國務院規定的必要程序。因此,各級各部門在制定決策、方案時,一般都要將“初稿”交下級或群眾“審查”,美其名曰“征求意見”。但是,有的領導只把這項工作當純粹的“程序”,對群眾所提的意見、建議視而不見,有的還給提得尖銳一些的群眾“記上一筆”,說不定還要“秋后算賬”。這樣一來,下級或群眾“看透”了,就干脆來個“不表態”。下級或群眾集體“失聲”,上級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說群眾沒有意見,是他們“審查”通過的。
這種現象在廣大基層尤為突出。倘若不“征求意見”,“程序”上過不去;采納群眾意見,有違“領導意圖”;以“征求意見”為幌子,讓“偽民意”作為自己獨斷的說辭,如意算盤倒還打得不錯。這樣的作派,其實就是對民意的踐踏。就好比一些地方的選舉一樣,名義上每位選民都“自愿”投票,實際在選舉之前,有些領導就要逐級下達“密令”,要保證某人“高票當選”,于是各類人員分頭行事,既要達到“組織意圖”,又不要顯山露水。可見,這樣的選舉還有多少真正的“民意”。
“征求意見”的目的,就是要避免“當局者迷”的弊端,讓“旁觀者”來“挑刺”,以期制定出科學的、接地氣的決策、措施;“民主選舉”的目的,就是要真正體現出百姓的意圖,選出能夠代表民意的代表、能夠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干部。倘若在“征求意見”時集體“失聲”,在“民主選舉”中屈從他人,那就真有些“萬馬齊喑究可哀”了。難怪在閑談中,有的百姓總是一副對政府“不信任”的態度,說一切都是“走過場”。很顯然,這就是明顯的失去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據記載,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會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可見,孔子認為百姓的信任對于治理國家來說是最重要的,勝過了軍備和糧食。因此,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千萬不可失去,一旦失去,是很危險的事情。
民眾在“征求意見”中“集體失聲”,那是對政府部門“公信力”何在的考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就是要求一切以民生為重,人民有了好日子,對政府的“公信力”就具備了。而如何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其決策、措施就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而不是去踐踏民意,欺騙民意。古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本宗旨就是為人民,任何不顧民意又要假借民意的行為,都是“失民心”的行為,必須摒棄、根除,讓“公信力”回歸,經得住民眾“考問”。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