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24000元,這是濟南市民曹娟(化名)掛在嘴上的兩個數字。(新京報,12月8日)
日前,一則“山東一法院欠飯店2.4萬元7年才還”的新聞一經曝出,便在輿論上引發了強烈的討論。在人們為飯店老板終能要回飯錢而感到寬慰之時,也對該法院及其工作人員的表現感到十足的失望。一個看似并不復雜的事件,背后揭示的卻不僅僅是曹女士艱苦心酸的追款路,更是在全社會共同打擊“老賴”的今日,一個堂堂的國家機關、人民法院卻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老賴”給全社會帶來的信任沖擊。
毫無疑問,飯店老板曹女士在此事件中也應該負有小部分責任,若是在最初她能夠在“工作餐”支付方式以及支付時間上與對方達成協議,拒絕“掛賬簽單”的話,想必也不會導致后來的“7年追款”的辛酸與無助。但是,曹女士的妥協又能夠輕而易舉的被大眾所理解,誰都知道對于一個小本經營的飯店,一張由“法院”開出的“長期飯票”有多么舉足輕重的意義。當法院工作人員向曹女士提出該項“動議”之時,換成是誰都會毫不遲疑的答應下來,畢竟對方既是“常客”,又是“國家公職人員”,更為關鍵的是“法官”!
不得不承認,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已經被逐步腐蝕,因此“掛賬簽單”無疑也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然而,曹女士之所以愿意承擔這種風險去為法院提供“工作餐”,毫無疑問是考慮到法院背的“公信力”。而法院就餐職工之所以能夠在曹女士的飯店長期以“掛賬簽單”的方式消費,必然也是依仗著自己背后有法院“撐腰”。
筆者認為,曹女士雖然有責任,但是卻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而法院一方長期以來對討要飯錢的曹女士“推諉扯皮”,親手導演了這個長達7年的“拉鋸戰”,實在讓人心寒。同時,若非媒體介入,不知道曹女士的維權追款路還要走多久!
作者單位: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