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呂夢琦等:警惕形式主義架空精準扶貧

[ 作者:呂夢琦?陳尚營?梁建強?涂洪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11 錄入:實習編輯 ]

新華社記者在基層聽到過一個真實的“笑話”:一個鎮政府附近的復印店,在八項規定出臺、精簡“文山會海”的過程中,經營變得舉步維艱,但近期由于各種扶貧材料復印的大量需求,它又活了過來,而且效益良好。

精準扶貧,真招實策才能出實效

【編者按】

國務院扶貧辦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切斷形式主義的思想根源,及時糾正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扶貧辦專門發文強調糾正基層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傾向,表明這種傾向不是個別現象。

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抓工作。精準扶貧來不得半點心浮氣躁,來不得任何急功近利,不能搞形式主義的扶貧,不能建形象工程的樣板。

扶貧不僅要看出了多少錢、派了多少人、給了多少支持,更要看脫貧的實際成效。扶貧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不是敷衍應付的任務“過關”。無論是脫離實際盲目上項目,還是不考慮可持續簡單發錢發物、送錢送物了事,抑或是走“大水漫灌”的老路,都是沒有貫徹中央精神、不顧群眾意愿的形式主義扶貧。

對形式主義苗頭,就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及時糾正。第27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特邀4名常年在一線采訪調研的新華社記者,聚焦他們所了解的一些基層地區扶貧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傾向。這些來自基層一線的深入觀察,對于各地如何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相信會有所啟示。

A、“大水漫灌”有違中央精準扶貧要求

有地方用扶貧資金買羊,6人合分一只

★ 有一些地區在扶貧中仍固守“有福同享、利益均沾”的老一套,導致精準扶貧難以“落地”。這不僅違背“扶貧貴在精準”的指導精神,也弱化了扶貧效果

★ 說到扶貧就搞平均分配,甚至“6個人合分一只扶貧羊”。一些基層扶貧部門對這一不良趨勢“假裝看不見”,既不及時跟進指導,也不加以糾正;村干部怕村民罵娘、上訪,也不敢破了老規矩

★ 一些貧困村精準扶貧“落地難”,問題不是出在農民身上,而是出在基層干部的狀態和作風上。將精準扶貧落地難的原因推到精準識別頭上,看似言之鑿鑿,實際上是為自己的執行不力找托詞,既難以服人,也不符合實際

作者|呂夢琦(新華社山西分社記者)

隨著精準扶貧扎實推進,各地瞄準扶貧對象重點施策,許多貧困地區面貌有了巨大變化。然而,有些地區在扶貧中仍固守“有福同享、利益均沾”的老一套,導致精準扶貧難以落地。這不僅違背“扶貧貴在精準”的指導精神,也弱化了扶貧效果。

記者在基層采訪就發現過荒唐的例子。有一個貧困村,去年用扶貧資金買了一批扶貧羊,結果分配時全村人手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唯恐分配不公引發矛盾。結果僅大半年時間,這些羊就被村民賣了一多半,基本上沒起到扶貧效果。

無獨有偶。呂梁山區某貧困村今年政府扶持了兩批肥料,也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唯一的差別是肥效不同。有機肥效果差一點,就給貧困戶少分一點;復合肥效果好一點,就給貧困戶多分一點。連村干部都坦言,其實沒多少差別,更談不上對貧困戶重點施策。

對于類似情況,一些扶貧干部解釋,這么做雖然不符合精準扶貧要求,可不這樣搞矛盾太大,弄不好政策會推行不下去。一些基層扶貧部門“假裝看不見”,既不及時跟進指導,也不加以糾正;村干部怕村民罵娘、上訪,也不敢破了老規矩。這導致精準識別雖然反復“回頭看”,但精準施策就是按兵不動,部分貧困群眾對政策心生誤解。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每個村莊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確是精準扶貧的“攔路虎”。但政策是剛性的,落實起來絕不能有彈性?;鶎痈刹考热磺宄鞍Y結”所在,就應該迎難而上,為精準扶貧“清障”,而不是聽之任之。以種種理由當借口,甚至將精準扶貧落地難的原因推到精準識別頭上,看似言之鑿鑿,實際上是為自己的執行不力找托詞,既難以服人,也不符合實際。

事實上,同樣是推進精準扶貧,很多貧困村一開始就打破了過去平均分配的老辦法,嚴格按照精準識別結果,對扶貧對象精準施策。相比漫灌式做法,這才是精準扶貧的主流。

很多貧困村嚴格把扶貧資金全部花在貧困戶頭上,非貧困戶絕不享受,并沒有引發多大矛盾,更沒有政策執行不下去。這恰恰說明,一些貧困村精準扶貧“落地難”,問題不是出在農民身上,而是出在基層干部的狀態和作風上。

當前,很多基層干部為扶貧不辭千辛萬苦,為幫助貧困戶脫貧想盡千方百計,他們是扶貧干部的主流。但也有少數基層干部“出工不出力”,工作中存在怕惹矛盾等心態,消極避事。這種作風不改變,無疑將影響脫貧攻堅目標的如期實現。

精準扶貧事關2020年全國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必須堅決貫徹落實,嚴格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對扶貧對象精準施策。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徹底打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舊觀念,從干部狀態和作風抓起,建立一支敢于擔當、積極作為、善啃骨頭的基層干部隊伍。

要強化扶貧督導問責。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各地強調尊重群眾意愿,讓群眾自主選擇扶貧項目。但有的基層干部在這上面“耍心眼”,用“群眾不干”做擋箭牌,回避矛盾,好搞的就搞,不好搞就想法變通、逃避。對這些不擔當、不作為的干部應堅決予以問責。只有這樣,精準扶貧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B、扶貧檔案資料搜集成沉重負擔

有的村每年復印要花一兩萬元,救活復印店

★ 少數地方在貫徹執行的時候卻變形走樣:要求各種檔案、資料、圖表、日志面面俱到,村兩委人員常常因為填報、撰寫這些材料耗費不少精力。過多的資料要求也給貧困村帶來了額外的支出,有些村一年的復印費就需要一兩萬

★ 在一些貧困人口較多的村,整理扶貧資料成為沉重的負擔。哪些檔案資料必要、哪些材料并無用處,基層扶貧工作人員在一線應該比較清楚,可以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一些重復填寫的材料、部分會議和培訓、扶貧日志等,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 一個真實的笑話:一個鎮政府附近的復印店,在八項規定出臺、精簡“文山會?!钡倪^程中,經營變得舉步維艱,但近期由于各種扶貧材料復印的大量需求,它又活了過來,而且效益良好。

作者|陳尚營(新華社安徽分社記者)

近期在基層采訪扶貧工作,一位從省城下派到貧困村掛職的扶貧工作隊長說,中央的精準扶貧政策要求很實,貧困戶建檔立卡,強調精準到人,扶貧從“漫灌到滴灌”。但是,少數地方在貫徹執行的時候卻變形走樣:要求各種檔案、資料、圖表、日志面面俱到,村兩委人員常常因為填報、撰寫這些材料耗費不少精力。

不止于此,過多的資料要求也給貧困村帶來了額外的支出,該扶貧工作隊隊長抱怨,村里一年復印費就需要一兩萬,對于脆弱的村集體經濟來說,負擔很重。

少數基層地方出現的新問題顯然引起了國務院扶貧辦關注。國務院扶貧辦發出通知要求,及時糾正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并對減少展板表冊掛圖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經過多年來的減貧工作,剩下的貧困地區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剩下的貧困人口脫貧難度越來越大。為此,脫貧攻堅更要求“靶向精準”,如果為了求“形式”,把精力、財力浪費在可要可不要的工作上,難免會分散基層扶貧工作的著力點。

在安徽某縣脫貧攻堅村級軟件資料清單上,列舉了貧困村需要整理的幾十種資料。除了貧困戶脫貧攻堅一覽表、村級脫貧規劃等需上墻圖表外,還有名目繁多的檔案資料。

其中僅表格類資料一項,就有“建檔立卡相關資料”“建檔立卡流程圖”“貧困戶申請”“貧困戶登記表”“貧困村登記表”“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幫扶措施”“貧困村結對幫扶名單(注明幫扶措施)”“民主評議貧困戶會議記錄”“貧困戶初選名單”“村級公示影像資料”“貧困戶確認報告”“貧困戶項目受益花名冊”“貧困戶人口增減表”“測算減貧人口花名冊”“貧困戶接受培訓情況(勞務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花名冊、影像資料)”“低保戶、五保戶花名冊”等近20種。

眼睛是不是看得有點花?別著急,還沒完,接下來還有“記錄類(包括各類會議記錄、評議情況和培訓活動等)”“公告公示類”等檔案資料要求。

作為一位普通讀者,讀這份目錄都有些累,而在貧困村,每一項目錄后面都有大量的文字搜集整理工作。一般來說,村兩委加上駐村扶貧人員一般六七個人,除了處理村里的大小事務,還要落實各項精準扶貧政策。在一些貧困人口較多的村,整理這些資料成為沉重的負擔。

需要說明的是,上級相關部門要求基層完成這些檔案資料的搜集整理并不是故意刁難。精準扶貧工作千頭萬緒,涉及到千家萬戶,如果一些做法和措施不通過文字、圖表等方式上墻上網、留下資料,會讓很多人不知道扶貧工作做了什么,同時,相關部門在進行考核、檢查、第三方評估等工作時沒有依據。

一邊是“必要”,一邊是“過多過濫”,分清這兩者的邊界,是解決基層扶貧工作中“資料扶貧”傾向的首要任務。哪些檔案資料必要、哪些材料并無用處,基層扶貧工作人員在一線應該比較清楚,可以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一些重復填寫的材料、部分會議和培訓、扶貧日志等,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扶貧要精準,同樣,扶貧工作中的檔案資料留存一樣要精準,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對脫貧攻堅毫無益處的材料要堅決拿掉,讓基層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實際工作中。

在基層聽到過一個真實的“笑話”,一個鎮政府附近的復印店,在八項規定出臺、精簡“文山會?!钡倪^程中,經營變得舉步維艱,但近期由于各種扶貧材料復印的大量需求,它又活了過來,而且效益良好。但愿這樣的“笑話”不會再重演。

C、確定扶貧項目,要多讓百姓“說了算”

有些扶貧項目“頭年一哄而上,來年一拍兩散”

★ “頭年一哄而上,來年一拍兩散”,當前,在不少地方,扶貧項目正遭遇著“熱不久”的尷尬境地。項目啟動時風風火火,推進時卻“磕磕碰碰”,甚至最終淪為“爛尾工程”。

★ 不少地方,引進項目時“跟風”嚴重,聽說什么產業“熱”,就忙著在貧困村推進,且動輒“千畝基地”“萬畝示范”。因未聽取群眾的意見、缺乏前瞻性的判斷,導致產品滯銷或產品與周邊同質化嚴重,產量上升但價格下降,“豐產難豐收”

★ 需要注意的是,讓百姓“說了算”側重于決策過程中的百姓參與,而不是政府部門推卸責任、完全放任不管,抑或是不作為、慢作為。

作者|梁建強(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

咸安區黃荊塘村的磚茶、赤壁市官塘驛鎮的有機獼猴桃、通山縣石垅村的小龍蝦……近期,農業部在湖北咸寧召開全國“一村一品”產業扶貧經驗交流暨村企對接活動。產業扶貧的“咸寧模式”,受到關注。以產業扶貧助推精準扶貧,項目選擇是關鍵。項目怎么辦,離不開多讓百姓“說了算”。

“頭年一哄而上,來年一拍兩散”,當前,在不少地方,扶貧項目正遭遇著“熱不久”的尷尬境地。項目啟動時風風火火,推進時卻“磕磕碰碰”,甚至最終淪為“爛尾工程”。

媒體公開報道顯示,西部某地在沒有試種和調查研究的情況下,以每畝430元的投入,發展了1.5萬畝從北方引進的金銀花,按當初設想每畝至少產100斤干花計算,可年產750噸以上干花,但當地實際干花產量不到5噸??偨Y金銀花項目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群眾以“不管護、不搭理”等方式冷對抗不愿意種植的項目。

發展特色扶貧項目,發揮各地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不能只依靠“自上而下”決策。記者長期在一線調研時發現,不少地方,引進項目時“跟風”嚴重,聽說什么產業“熱”,就忙著在貧困村推進,且動輒“千畝基地”“萬畝示范”。

項目落地前期,并沒有充分的市場調研,也并未聽取群眾的意見,因缺乏前瞻性的判斷導致產品滯銷,或者產品與周邊同質化嚴重、產量上升但價格下降的“豐產難豐收”事例,比比皆是。這樣的扶貧項目,不僅難以長久,也極大地挫傷了群眾的參與熱情,負效應不容忽視。

扶貧項目的確定,需要保證充分的群眾參與,需要多問計于民、問策于民,多聽取群眾的意見與呼聲,多讓百姓“說了算”,少一些盲目為之,少一些“拍腦袋決策”。產業扶貧的推進中,聽取群眾的意見、收集群眾的建議是推進項目的“前置條件”。

以黃荊塘村為例,村里經過廣泛調研、召開村民大會,最終將主導產業確定為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目前,茶產業讓黃荊塘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百姓“說了算”,項目自然更受歡迎,由此產生了扶貧的“正效應”,帶動了百姓的增收致富。

類似的情況,也在咸寧通山縣南林橋鎮石垅村得以印證。作為湖北省紀委監察廳新農村建設和脫貧奔小康駐點村,石垅村的支柱產業項目確定,也是基于百姓的“話語權”得到保證。如今,石垅村已經成為以小龍蝦為主導產業的專業村,2015年村民的人均純收入超過全鎮平均水平2487元。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讓百姓“說了算”側重于決策過程中的百姓參與,而不是政府部門推卸責任、完全放任不管,抑或是不作為、慢作為。

正所謂,“補仲山之袞,雖曲盡于巧心;和傅說之羹,實難調于眾口”,任何一個扶貧項目,都很難確保得到所有百姓百分之百的認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的及時介入,走實、走好群眾路線,為百姓答疑解惑,讓百姓能夠對項目的前景、益處等“心里有數”。

扶貧項目的確定需要百姓“說了算”,項目的推進過程也要百姓“看得見”。當前,貧困村往往有不少來自于上級部門的經費支持。這些經費,究竟有多少用于了村里確定的產業項目之中?需要讓群眾充分知曉。及時對相關資金的使用進行公示,并根據群眾意見進行及時調整,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打消百姓疑慮,還有助于更好地實現把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之上。

政策和項目更“接地氣”,方能更好地融合區域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進產業扶貧,唯有讓群眾充分參與、評價、監督,才能贏得百姓認知、認同、認可,進而實現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D、扶貧不是數字競賽,誰敷衍就要問責誰

作者|涂洪長(新華社福建分社記者)

數字脫貧、產業盲目跟風、干部駐村走過場……在量大面廣的扶貧工作中,類似問題或有耳聞,但10月下旬國務院扶貧辦的一紙通知,還是讓人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形式主義對扶貧工作的干擾。對這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及時揭開蓋子、對癥下藥,將有力促進各地各級的脫貧攻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國務院扶貧辦的通知中,“切斷形式主義的思想根源”一句顯得尤為醒目。廣大黨員干部要認識到,扶貧不是簡單的數字競賽,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不是敷衍應付的任務“過關”。

脫貧攻堅是莊嚴的國家承諾和政治任務,也是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的艱辛過程,只有直面問題和矛盾才能砥礪前行。一些局部性、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雖然不足以動搖脫貧攻堅整體大局,但其危險性和破壞性卻不容忽視,趁早發現才能趁早解決,認識到位才能行動堅定。

解決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問題,全面落實“精準”要求是關鍵,要把“精準”要求貫穿到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和各方面:貧困識別和退出要精準,堅持時間服從質量,嚴防急躁癥和弄虛作假;產業扶貧要精準,堅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不搞盲目跟風和“花架子”;扶貧考核要精準,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對“達標”考核既有量化標準,更要注重社會評價和反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

貫徹總書記的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脫貧攻堅同時也是全社會凝心聚力的過程,黨委政府和黨員干部是扶貧脫貧的主力軍,但不能因此忘掉“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的工作方法。在以往的扶貧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脫離實際、閉門決策、大包大攬、單向“輸血”等做法,不僅嚴重削弱扶貧脫貧成效,也對政府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

有鑒于此,各地在具體實踐中一方面要發揮各個扶貧工作主體的能動性,形成優勢互補和力量共濟,另一方要引入第三方力量對減貧、脫貧成效開展評估,提高評估的專業性、客觀性和社會認可度。

糾正扶貧領域的形式主義問題,必須依靠紀檢監察、審計、媒體、群眾等各方監督力量。要以黨紀國法為準繩,嚴肅查處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私分侵占扶貧資金和集體資金,以及在扶貧工作中優親厚友、吃拿卡要等問題,嚴厲打擊扶貧工作中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要進一步促進監管細化和監管下沉,對縣、鄉、村三級扶貧資金使用等加大檢查密度和監督力度;對扶貧工作中形式主義的典型案例要敢于曝光,露頭就打,促進工作紀律嚴起來,工作作風實起來。能否在扶貧工作中堅決杜絕形式主義,是對各級干部是否做到“三嚴三實”的一次大檢驗。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國的脫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精準”方略引領下的脫貧攻堅不斷開創新局面,及時發現和堅決糾正扶貧領域中的形式主義問題,體現了我們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硬戰的堅強決心和自律意識,只有嚴格落實中央要求,不斷扎緊制度籬笆,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寸功寸進,反對和摒棄一切的形式主義,我們才能收獲這場硬戰的最終全面勝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每日電訊》評論“議事廳”2016-1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区欧美日韩精品一级毛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专区 | 在线视频国产1024 | 亚洲精品91福利在线观看 | 婷婷丁香五月深爱憿情网 | 久久婷婷人人喊人人澡人人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