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動員大會在烏魯木齊舉行。新疆11萬自治區本級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全部都要與南疆四地州基層各族群眾結對認親。(10月16日澎湃新聞)
結對認清不僅采取“一對一”方式,還要定期走動互動。堅持每兩個月與結對認親戶走訪見面一次,可以你去,也可以歡迎認親戶來。網上有一些聲音認為是“形式主義”,不過是給干部職工下達的“任務”,結對認親以及見面都是沖著“完成任務”去的,并不會真正實現“民族團結一家親”。
筆者認為,就是要有“結對認親”的“形式”才會產生“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主義。形式充當的是“橋梁”作用,就是有“訪惠聚”活動作為橋梁,才搭建起了干部與群眾溝通交流的平臺。干群之間通過互相交流,才能互相了解與理解。干部才能夠了解群眾的實際生活情況與困難之處,群眾才能理解干部的工作不易,再而相互支持,相互包容,有利于建立干群的“魚水關系”,有利于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但是,“結對認親”也不過是搭建的“橋梁”,是否能夠通過橋梁使干群真正走到一起,走到一起之后又能否實現相互理解與包容,就不能讓“結對認親”的后續止于“慣例見面”。干群每兩月見一次面只是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一是需要干部“走心”,二是需要黨組織“統籌”。
干部“走心”與群眾見面、交流,除了拉拉家常,進一步拉近關系之外,還必須著重解決民生問題。就需要干部在交流當中發現民生困難出,或是詢問,或是傾聽。或許某位群眾的困難之處只是“個例”,或許某位群眾的困難之處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就需要黨組織的統籌,將“干部認親”所收集到的問題匯總,爭對“個例”特殊解決,爭對普遍問題就拿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去解決。
干群“結對認親”即是“有效形式”又是“好主意”,那么干部職工就要利用好這次活動,以拉近干群關系,解決民生問題為宗旨,以“為人民服務”為最終目標,用實效去化解“形式主義”的謠言。
作者地址: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八角井社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