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最重要的農業大國,并正往農業強國大步邁進,在某些領域(養殖、果蔬)等領域的產能規模、單位產能均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從農業的總體水平看,我們還處在最重要的爬坡階段,也還有一些核心的難題需要突破。
一、土地制度的升級,開放成為我們農業的新希望
1978年至今一直執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擁有承包權。
2014年1號文件正式提出農村土地“三權分離”。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 針對現實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問題,用“三權分離”、兩個“適度”、一份“負面清單”立下“新規”。“這是繼農村土地集體經營制度之后,我國農村土地集體經營制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明確開放經營權,成為農業產業升級的引擎,帶來新希望。
制度的開放性,也是對未來農業的一種引導,適度規模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規模需要的支撐配套要素在國內尚未全面到位。
二、農業產業升級配套要素現狀(10大機會)
1、農業科技成果尚大范圍處在實驗室階段,跟不上農業規模化需求。
2、農業規模化進展緩慢,出現規模經營-荒廢經營的情況時有發生,新農業從業主體尚未形成,投機人群占比太高。
3、農業機械化技術儲備不足,現代化高端農業裝備制造產業需要升級,簡單的模仿國外裝備,科研能力與新開發能力不足,機械化與信息化在中國是并行,兩頭都抓是國內的劣勢。
4、農業信息化水平尚處在拿補貼做樣子階段,尚未真正指導生產,農業各品類的垂直數據庫建設緩慢。
5、喜好大農業范疇,做全產業鏈的企業,全品類的企業太多,專注單一品類做深度研究、開發、推廣的企業太少,導致產業升級缺乏后勁,無論是品種研發、技術更新、品種更新還是新特性研究均全面落后美國、日本、新西蘭、以色列等農業發到國家。
6、農業服務企業基本空白,規模化與服務化需要齊頭并進,否則非常容易出現把一個農業生產企業變成全產業鏈企業,活活被拖死,被折舊干死。
7、農資、植保類企業數量眾多,化肥類企業比較集中,有機肥與農藥類標準缺失,市場混亂,價格混亂,品質更是嚴重參差不齊。農資企業創新性差,尤其是大型企業在產業升級端還以擴產能、擴品類、擴國內國外市場、擴營銷隊伍為核心,在信息化、互聯網化及服務化方面的創新嚴重不足,極有可能被跨界產業互聯網企業超越,農資與植保生產企業成為單純的生產商角色,錯失行業升級紅利。
8、農產品生產、采后處理倉儲、銷售在標準化與信息化落后,這是目前創業企業比較集中的環節,可惜的是這些環節爆發的前提是1-7的大幅度提升。
9、農業保險、金融服務能力與服務范圍大大提升,更多民營企業深入一線服務。
10、農業與人的關系發生巨大變化,新型生產關系將大大加快農業變革。
三、農業產業互聯的三大展望(未來趨勢)
1、農業信息化大幅度提升,saas與電商企業成為產業升級引擎。
生產管理、采后處理,流通與交易,是農業信息化最核心的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中針對上萬個農產品品類都將有共性與個性信息化開發,既有可能出現單品類單行業小巨人,也有可能形成以畜牧、糧食、瓜果、蔬菜等大品類復合行業為核心的產業互聯巨頭,還有可能在三個環節中出現以環節為核心的產業互聯企業。
農業太大,各種類型的SAAS企業都在紛紛涌現,電商企業無論是2C還是2B還將繼續會出現很多創業者,農業需要交的學費太多,需要的周期太長,1年2年根本不能讓互聯網人看清楚行業本質,而產業人又很難用新的思想架構產業未來。
2、農業服務多樣化,標準化,智能化。
生產服務中機械裝備、肥料與植保、技術勞務、采后處理等產品和服務將嵌入生產全程,并以服務的形式實現產品的銷售,形成產品即服務模式。
農業金融體系將更加科學、開放與多樣,能夠實現對大、中、小農業各級主體服務的全覆蓋,有專業機構,也有產業鏈核心企業,也有傳統銀行等提供特色專業周到服務。
共享化將成為超越目前發達農業國家的服務模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農業服務體系。
科研技術是另一個熱點,品類中品種的更新速度有望從目前的30年更新一次到10-15年更新一次,一年多次采收的產品更新速度將更快。
3、城市人返鄉創業、城市人塑造新農村文化
50后、60后逐漸離開土地,70后、80后、90后漸漸成為新農業的主體人群,城市人返鄉創業潮將在未來5-10年出現,新人群的涌入會讓很多農業難題迎刃而解,人才永遠都是第一生產力。
農村城鎮化基本是舊村換新城,人群基本沒啥變化;而城市人涌入農村,更多的會保留農村文化與格局,形成新農村文化,農宿、民宿、農游、農樂、農場、農集等各種文化載體在農村興起并傳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農托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