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離開大學生村官崗位已一年有余,曾經懷揣的對農村廣袤天地的期望,如今依然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三年的農村工作經歷,讓我感受到時代的腳步帶動著中國每一寸土地的抖動,在每一個發展中城市的近旁,都有一個依托城市發展而崛起的原始村落,我曾所在的湖北當陽市玉陽辦事處三里港村就是其中之一。
跟隨城市擴張的步伐,三里港村憑借城市發展的東風,成為閃耀在當陽市城區東邊的一顆明星。就像村委會文化墻上鑲嵌的“項目強村,產業富民”八個金色大字,三里港村以項目產業帶動農民實現了富裕夢。然而,要項目落戶、企業進駐,就必不可少需要征地拆遷、安置農戶,這就必然要動農民的“命根子”——土地。
一輩子聞慣了“土香”的農民,如今不跟土地打交道了,不知道他們心里作何感想。
走在村里,看到大片的良田被征用,一個個項目在曾經長滿油菜花的農田上奠基,一個個企業代替了金黃的稻谷在土地里落地生根。社會發展的勢頭正在影響著廣大農村,工業生產的腳步也悄悄地行進到城郊村中。曾經不用出門就能聞到泥土芳香的農舍,已然被高大整齊的廠房代替;“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原生態鄉村生活,漸漸地成為了很多農村人記憶中的故事。
隨著工業在農村的擴張,田地在逐步減少,越來越多的農民沒有了田地,他們必須從那個“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的生存模式轉變到其他的求生方式。有的農民有些手藝,沒有了土地可以到處打點零工過活;而有的農民一直以來都是以種田為生,除了能夠種好高產良田,沒有其它技能,一旦失去土地就沒有了生存的手段??v然失地農民都得到了高額的征地補償款,但是沒有了土地的依靠,就沒有了生存延續的基礎,坐吃山空怎能不讓他們為生計發愁。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要有土地,農民就可以生存;只要有足夠的良田,我們全國人民就不用為糧食問題擔憂。農村,是我們中國人的根,也是我們能夠得以快速發展的根本。聞不到“土香”,農民要去哪里謀生?沒有了生產糧食的人,我們依靠什么來生存?
回憶曾經的三里港,看看如今的新農村,城鎮化建設給農村的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不論農村怎樣改變,我們也不能忘記它的名字叫“農村”。它有它獨特的屬性,它有它自己的定義。沒有耕作土地的地方,只有工廠和企業的地方;見不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里人,只有早出晚歸、進出工廠大門的工人,這樣的一個地方是否還叫做農村?我想,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里,這樣的地方絕對是和“農村”二字不相協調的。
“18億畝耕地紅線”并不是國家隨意提出來的數字,國家的糧食安全還要靠廣大的農民兄弟姐妹維護。城鎮化戰略是大勢所趨,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城市與鄉村不是割裂的,城市與鄉村兩種文明應該互動發展,在城市的發展中,應該保留對鄉村的足夠敬畏。而農村的現代化建設,也絕非要消滅農民,消滅農村,更不是讓農民像城里人一樣,離開土地生活,這一點我們必須明確。
農村要發展,最好是在保持本地特色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謀發展。農村就是糧食的生產地,農民就是糧食的生產者,發展農業相關項目應該是農村發展的主要途徑,走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之路未嘗不是更加科學的選擇。這樣,農業發展沒有落,農村耕地沒有少,農民工作沒有丟,農村建設也伴隨著“三農”發展而逐步升級,何樂而不為。反之,我們不可以為了發展而剝奪了他們與糧食打交道、與土地親密接觸的權力,這也不是“新農村”的應有之義。
在農村,“土香”是曾經熟悉的味道,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還是要多一些土的氣息。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高新區黨工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