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脫貧的實踐證明,貧困農村的致貧原因不同,資源優勢不同,各地脫貧路徑也截然不同。我不渴望我的探索能夠‘一藥治百病’,我渴望的是有更多的‘第一書記’,帶著發現資源優勢的慧眼,帶著走向市場的膽略,帶著艱苦創業的激情,帶著為人民服務的格局下到貧困農村,服務貧困農村,帶領貧困農村走出一條與本村資源稟賦相適應的脫貧之路。”
45歲的翟敬軍怎么也不會想到,2014年春節到村貧困戶丁全(化名)家中慰問,臨走時掏出500元慰問金遞給他時,會被他拉住衣袖不讓出門。丁全并不是要挽留他在家吃飯,而是“嫌錢少”,同行的村支書趙武的臉瞬間就紅了。
翟敬軍是寧夏財政廳農業處干部,作為2014年11月寧夏選派的2398名優秀機關干部駐村開展扶貧開發工作的一員,在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大店村掛職“第一書記”。大店村四面環山,交通閉塞,在依山勢開出的耕地上,村民種出的小麥、土豆等常常只夠口糧。
經過駐村首日傍晚和第二天白天的調研,翟敬軍在日記中寫道:“夜晚,香爐山下大風怒吼,刮了整整一夜。躺在相對暖和一點的宿舍里,想著那些貧困的村民,他們的夜是怎么渡過的?牛糞煨火炕,也許是最有效的御寒方式。白天,我認為村民在水泥村道上晾曬牛糞,弄臟了道路是陋習而不悅,現在我明白了,沒有曬干的牛糞,就沒有群眾寒夜的溫暖。這才是務實,務實才能生存。”
初入大店村,翟敬軍的務實讓村民“有些著急”。一些村民說,村里以前也來過不少扶貧的領導,大多是給貧困戶發點米面油、塞上幾百元錢就走了,他是財政廳的干部,肯定有錢。沒想到,他來了兩三個月,卻連一袋面也沒發過,因此一些人稱他為“老摳”。被稱“老摳”的這幾個月,翟敬軍沒有閑著,他深入每家每戶調研,有些貧困戶家他去過多次,主要是想聽取村民對村莊發展意見、摸清村民精神狀態、了解貧困戶致貧原因。
走訪中,翟敬軍發現,作為村集體“零收入”的空殼村,大店村不僅基層黨組織號召力、凝聚力大受影響,一些送錢送物式扶貧也“慣壞”了部分村民,一部分人“等靠要”思想嚴重。
經過深入走訪觀察以及與德高望重的村民座談,翟敬軍心里有了底:大店村有其自身優勢,這里退耕還林地、礦泉水資源豐富,農產品質量較高,如果能充分開發,或許能走出一條致富路,隨后他寫出一份5000余字的大店村扶貧工作調研報告,將產業發展、黨組織凝聚力培育等做了規劃,明確提出“不能走發米面油輸血扶貧養懶人的老路,要用產業確保大店村不返貧”。
有了規劃,第一板斧該往哪砍?翟敬軍選擇了對村干部的嚴約束。“他來后要求我們每天八點半準時到村部坐班,稍晚一點到他的電話就來了,讓我們的被約束感很強,一開始很不自在。”趙武說,村干部的精神狀態及其示范作用很大,現在村民隨時來村部都能找到人,辦事方便了,怨言就少了。
翟敬軍的第二板斧砍向了“空殼村”的關鍵——集體經濟。針對村民留守老人多、生產效率低的實際,通過多方協調,大店村成立了村集體所有的農機服務公司,向本村村民和外村村民提供服務,賺取費用。不久,大店村生態養雞場也開始營業。趙武說,去年大店村村集體收入11萬元,這是幾十年來的重大突破。有了錢,老年食堂建起來了,村莊環境整治搞起來了,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加強了。
富村,更得富民。經過調研,翟敬軍發現大店村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宜種植瑪卡、藜麥,這些作物對提高單位土地產出作用很大,但祖祖輩輩沒種過這些作物的農民心里沒底:萬一失敗怎么辦?在多次動員下,幾戶村民同意試種瑪卡,他也自掏腰包2萬余元流轉土地種植藜麥,“就為給村民鼓勁打氣,讓他們看到我不是忽悠他們的”。
農業抗風險能力差,如何讓村集體、村民“旱澇保收”?村里的資源——礦泉水成了第三板斧的著力點。翟敬軍曾把當地流淌了幾百年的山泉帶到外地化驗,結果發現水中微量元素含量指標很好。聯系投資商、走各種手續忙活了一年多后,當地扶貧水廠名為“伊脈”的礦泉水走向市場,村集體從企業盈利中每年可分紅10%,近40位村民甩掉鋤頭成了產業工人,每月有幾千元收入。
趙武說,村民們以前就覺得窮就窮了,反正在這地方也難致富,混個飽肚子不餓死就行。現在不一樣了,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原來村里什么都是寶”,村民現在開店、做農家樂的不少,都在穩步奔小康。
再到大店村采訪,記者見到了丁全。“過去我總想戴著窮帽子跟政府要一點,現在要不自力更生發家致富,我會覺得沒面子,今年底我家就有望把窮帽子甩掉了。”丁全笑著說。
記者采訪中,一些村民表示,大店村的扶貧不發米面油,發力做產業,從思想上扭轉當地村民“窮山惡水難致富”的心理貧困,最終讓大家爭先恐后奔小康。
大店村的模式可復制么?翟敬軍想了想說:“精準脫貧的實踐證明,貧困農村的致貧原因不同,資源優勢不同,各地脫貧路徑也截然不同。我不渴望我的探索能夠‘一藥治百病’,我渴望的是有更多的‘第一書記’,帶著發現資源優勢的慧眼,帶著走向市場的膽略,帶著艱苦創業的激情,帶著為人民服務的格局下到貧困農村,服務貧困農村,帶領貧困農村走出一條與本村資源稟賦相適應的脫貧之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