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第一書記”向筆者吐槽:扶貧化肥運進村,有的貧困戶卻不愿動手,指揮他把化肥搬到家里。理由是,“你和上頭簽訂了脫貧軍令狀,到期完不成目標,上面拿你開刀”。幫貧困戶干點活本沒什么,但他深為這種“等靠要”的思想感到著急。(2016年8月27日環球網)
脫貧攻堅成效如何,不僅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也直接關系到農村貧困人口的切身利益。筆者認為,只有挖出貧困戶致貧的病根;只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只有使貧困戶樹立起脫貧致富的志氣,才有把握打贏這場“硬仗”。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中,有不少農戶一但致貧便很難脫貧,究其根源,不是干部幫扶不到位,也不是脫貧措施不精準或脫貧策略失當,而是貧困戶缺乏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貧困狀況的志氣,甚至出現給錢、給物都不愿發展生產的尷尬現象,以至于極個別貧困戶仍抱有窮光榮的念頭,寧愿“等靠要”,也不愿意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
“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脫貧工作中,不管你給多少錢、多少物,花多大力氣,只要貧困戶不積極主動,沒有脫貧的毅力和決心,那么,這樣的脫貧只能是曇花一現,決不會持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筆者認為,干部幫扶貧困戶,首先應向貧困戶宣傳黨在十八大制定的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介紹貧困戶中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使貧困戶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樹立脫貧"志氣"。其次,要幫助他們建立適應市場機制的科學思維方式,交給他們致富的方法,使他們不僅想致富、敢致富,還能致富。
干部幫扶貧困戶,要按照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要“扶著貧困戶走”,不可越俎代皰,以自己“走”代替貧困戶“走”,圖完成任務了事。如果只是簡單地給錢、給物,那么,錢和物用完之后,“脫貧”的農戶必然又會貧困起來。
“只要志氣不消磨,辦法總比困難多”。要消除“精神貧困”,除扶志為先外,還要建立起激勵機制,鼓勵貧困戶發展產業,樹立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聰明才智脫貧致富的觀念。只有這樣,貧困戶才能實現可持續的脫貧增收,走上富裕之路。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高燈鎮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