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間開始,國內的農業圈子又開始刮起來一陣農業商學院的圈子,到處給農民張口閉口就是模式、戰略、價值、情懷、格局、互聯網+、網紅、到處講一天賣出去幾十萬單的例子,褚橙的例子,今天筆者咨詢一些臺灣日本的朋友,他們聽了也是吃驚,表示也是第一次聽說農業商學院,他們說,給別人講幾堂課就說自己是商學院,絕對是抬高自己,更明白點,就是騙錢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國外的助農組織。
日本農協創建于二戰以后,性質應該屬于農民互助合作組織。韓國農協的成立要晚于日本,大約是 60 年代(記不清了)。功能跟日本差不多,給農民爭利益不遺余力,經常組織游行抗議一下美國牛肉進口什么的,還把什么蜂蜜柚子茶推銷到中國來了,一小罐 45 元,我買了,沒有他們說的那么好,兄弟們不要再去上當了。臺灣的農會也不弱,老想著利用大陸的善意往大陸推銷芒果。它在臺灣農民群體中影響挺大,藍綠兩黨都不敢輕易得罪它。
農民組織較好地克服了小農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而農戶變成一個組織,市場討價還價的能力也極大增強。
日本的農協是集生產、加工、銷售、金融、保險等于一體的綜合機構,農民生產的 80%的農副產品是由農協幫助販賣的,農民90% 的生產資料是由農協提供的,產生的手續費是農協自身運轉的主要經濟來源。
在國外,農業協會的一個重要工作,是根據市場需求預測,來調節生產。在現階段,數億生產者依賴農業謀生,協會即使想要調節生產,靠它的力量也很難協調下來,你讓誰生產誰不生產?
因為有行業協會的存在,政府要調整產業政策,就可以找行業協會征求意見。
臺灣的農業存在“三中三小一青’,‘三中’就是臺灣的中南部、中底收入者,中小企業,‘三小’就是小家庭、小作坊、小個人企業,還有‘一青’,就是青少年朋友,遍布各地的農業協會,更多的是加強種植戶之間的交流。
打開這些農業協會的網站,可以看到經常有各種各樣的行業培訓,一方面告訴他們最新的農業咨詢,告訴他們怎么生產符合市場標準的農產品,另一方面,也不斷抽查組織內會員的產品,客觀公正的檢測,并發布,同時,為這些產品提供信任可靠的背書,將符合市場的產品推出去,幫農民進行銷售。
反觀國內的,農業助農組織,你去看他們發出去的微博微信,幾乎就是各地吃飯、拍照,好一點就是曬曬農民朋友郵寄給他們的產品的試吃圖。觀看他們的講課內容,基本都是成功案例的營銷,都是在講成功的案例。孰不知,成功的案例,具有復制性嗎?每個農民朋友所具有的社會資源是不同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將自己的橙子送進人民大會堂。從成功的案例推論成功的因素,進而給農民講,看,別人這樣成功了,你也可以,就是一個笑話。
后記:反觀國外,再看看,國內,你會發現浮躁的圈子,從來不缺少各種各樣的騙子。去年互聯網+流行,他告訴你你要互聯網加+,今年網紅流行,他告訴你,你要做農業圈子的網紅。收費少則幾百,多則成千上萬,看好你的錢袋子,下次不要頭腦發熱,算算你這些學費你要賣多少農產品,需要多少天在田地里流汗,多少滴汗水才能換來這些。仔細想想,如果可以這樣可以輕松賺錢,他們干嘛不自己去賣農產品,還來給你培訓,原來他們的成功“不僅可以復制,還可以復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讓農產品飛起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