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些黨政官員因陷入“任性發(fā)言、不計后果;盲追時尚、鮮做實事”兩大誤區(qū),暴露出新媒體素養(yǎng)嚴重缺失的問題。這不僅容易導致官員自身陷入輿情漩渦,而且讓網絡問政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淪為空轉。官員觸網“媒商”低下,引發(fā)社會關注。(人民網)
誠然,網絡問政為人民群眾拓寬了參政議政的渠道。但官員要當好“大V”,還需苦心耕耘、潛心經營,切實提高新媒體素養(yǎng)。從而及時傳播政務信息,拉近干群關系,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力量不言而喻,新媒體正是借助這種力量才得以日益壯大,也因此賦予了網絡問政生機。但信息時代,黨政官員新媒體素養(yǎng)低下并非一件小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盲目追求時尚,隨意言論、“雷倒”群眾、遭人厭惡。二是不敢表達怕出錯、怕引圍觀、怕被批評等導致長期“潛水”不聲不響。三是陷入空談忘實事,欠考慮的網絡“吶喊”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引來網友不滿。
官員面對網絡問政時代“敬而遠之”或“盲目追隨”都將嚴重影響干群關系甚至社會和諧。官員如何得心應手的運用新媒體離不開調整和鉆研。
首先,放平心態(tài),提升服務意識。“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官員要時刻胸懷正義、心系群眾、擺正位置、正確“發(fā)聲”。正如“愛心衣櫥”“免費午餐”“微博賣棗賣瓜”等成功案例再次證明,只要官員正確利用新媒體,就必定能了解民情、為民解憂,將其真正打造成在線為民辦事的好載體,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他們的務實重干。
其次,緊跟時代,掌握輿論引導技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快節(jié)奏、快時代的大背景下,作為領導干部更要把新媒體當做“練兵場”,不斷學習,提升執(zhí)政“新技能”,敢于“發(fā)聲”、勤于“發(fā)聲”、正確“發(fā)聲 ”,爭取成為網絡問政時代的行家里手。只有這樣,才能少被“拍磚”、少犯錯誤;才能更好的處理公共危機,應對媒體,積極回應。從而贏得網民點贊,贏得人民信任。
總之,“因時制宜,審勢而行。”一個高“媒商”官員不僅眼里要有媒體,更要有群眾。相信在積極探索和大力學習培養(yǎng)下,必將有更多官員“網紅”傳遞正能量,為民辦實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