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為征地問題,湖南一村莊的村支書、村主任與持反對意見的村民動起了手,雙方均稱自己受傷。金盆圩鄉派出所的胡姓指導向澎湃新聞表示,正調查兩位在場民警在沖突過程中被指旁觀而未勸阻一事。(7月16日澎湃新聞)
“魚水關系”是干群之間最為理想的關系,也是黨員干部一直追求建立的關系,但是“魚水之情”的建立不僅需要黨員干部的努力,同時還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這二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都唱“獨角戲”對于融洽關系的建立都是“一廂情愿”。湖南村書記、村主任與群眾互毆,不僅讓“魚水之情”不復存在,同時異變成了“仇人關系”,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說白了還是因為干群之間的相互理解“袖手旁觀”。
一方面是村干部“看淡”村民的利益。湖南村干部工作中實事求是是好事,但是一味的不顧及村民的既得利益與相關的顧慮情緒,就顯得太按部就班。土地是村民賴以生存的資源,對其持有審慎知心是情理之中,土地資源即將置換,那么生活也將隨著改變,對未來難免會有“不安全”感,當然希望在這次置換當中獲得最大的“正當利益”,但是村干部卻不理解村民的“焦慮”,反而認為是其是在“搗亂”。
另一方面是村民“看輕”村干部的工作。對黨員干部的工作常持“懷疑”態度,也是影響干群關系的重要因素。或許是個別貪官的貪腐事跡 “深入人心”,或許是“無官不貪”的言論讓人深信不疑,導致村民持“回扣”心態看待黨員干部的工作,總認為黨員干部可以在工作中“撈一筆”,所以對于村干部的拆遷言論總是很“排斥”,認為其中一定有“貓膩”。
如果村干部能夠理解村民的焦慮,在介紹相關政策的時候能夠多一份耐心,對于村民的一些政策疑問,能夠滿足村民的要求“貨比三家”進行回答,也就能夠平復村民的情緒。如果村民持理解的態度對待村干部的工作,對于搬遷政策的相關疑問愿意心平氣和聽取宣傳解釋,而不是一不滿意就大發雷霆,也不會使矛盾激化。所以,印證了那句話“理解萬歲”。
作者地址: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八角井社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