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的勤勤懇懇,使我贏得了縣班子成員的尊重,也使我被地方百姓所認可??墒枪鹿k的風格也慢慢給我帶來了一些非議。2013年一過春節,就有人帶著禮品禮金找到我的住處,對此我一概拒之門外。結果春節過后一上班,就聽到有人對此議論紛紛,說咱縣來了個不講情面的“怪老頭”。(2016年6月7日中國新聞網)
決心在工作最后一站保好晚節,決心勤懇工作為百姓謀點實事,決心清清淡淡為人生劃上圓滿句號,可工作卻不總盡如人意,河南省淇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尚曉軒最終還是走進“高墻鐵窗”中懺悔,讓一切的“決心”都化為泡影。曾經的尚曉軒憑借勤懇的工作態度贏得了領導尊重、公事公辦的風格贏得了百姓認可,卻未能贏得同事下屬的理解,反因“清高”二字成了不講情面的“怪老頭”。為進一步改善人際關系,尚曉軒開始“入鄉隨俗”,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原本單純簡單的民俗往來就淪為了“不軌者”的“司馬昭之心”。
民俗往來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卻每每走進黨政機關中就變了味兒,尚曉軒就是個典型案例,自身的決心就在“民俗往來”面前敗下陣來,難道“民俗往來”真就這樣“害人”?細察尚曉軒的“淪陷”過程,不難發現是從不時地兩條煙、兩袋茶、吃個飯、洗個澡開始的。“堤潰蟻穴,氣泄針芒”,便宜雖小卻能腐蝕人的斗志,尚曉軒“淪陷”的根本就在于輕視了這些“小便宜”,在“小事”上不較真,這才在大是大非上犯錯誤,卻讓“民俗往來”背了“黑鍋”。
近來花樣百出的“奇葩貪腐”打出了各式各樣的“名號”,還美其名曰“禮尚往來”、“投桃報李”。其實,收受賄賂與前二者并不難辨識,非親非故的“感情投資”換誰都覺得“蹊蹺”,且遠超正常界限的物品和禮金誰會相信這是正常的“禮尚往來”,不過是那些“不軌者”打著“民俗往來”之名心懷鬼胎想從對方身上“有所得”,某些干部何嘗未看出“玄機”,不過是在巨大誘惑面前選擇了“裝聾作啞”罷了。
干部到地方任職“入鄉隨俗”是好事,但要堅持“善者從之,惡者拒之”的原則,敢于向不健康的“陋俗”說不,黨員干部還應引導群眾摒棄“陋俗”,堅持“咬定青山”的政治定力,時刻牢記黨紀國法,堅守紀律底線,做到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棄非分之想,要讓行賄受賄即使戴上民俗“面具”不顯山不露水的入場也“無路可走”,讓圖謀不軌者的“司馬昭之心”無處安放,還“民俗往來”一個清白聲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