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

[ 作者:李政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25 錄入:吳玲香 ]

【編者按】作為蘊含著深厚歷史文化信息的古村落,常被業界人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然而,伴隨著城市化建設推進,這些古村落的面貌與文化形態則承受著巨大沖擊。搶救、保護、活化工作迫在眉睫。

當下古村落究竟該為誰保護?如何做到科學活化?怎樣留住那份鄉愁?近日,光明網策劃采寫了有關“聚焦古村落保護”的系列報道。通過記者深入調查以及對諸多業內人士訪問,系統解析了近年來古村落數量銳減背后的真相,深度探討了這批古村古寨該“為誰保護”“如何保護”的疑問。

“聚焦古村落保護”系列報道①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圖1)
水云間的東莞謝崗老圍

上月,南方大范圍暴雨導致江西婺源景區眾多明清古村落被淹;日前,又有媒體爆出,北京房山區多個古村落空心化嚴重;最近,浙江金華嶺下鎮后溪村“舊村改造”中,200多座古宅是否拆除,又引發了各界人士熱議……

其實,這些只是當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中的若干縮影。在近10年里,國內古村落數量銳減,除空心化外,空村化、速融化、過度開發以及偷盜現象頗為嚴重。以上種種,也讓古村落保護與活化工作舉步維艱。

10年里銳減的數字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古詩文中勾畫出的鄉村畫面。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也曾說過,中國文化的嫩芽不會憑空產生,一定離不開那些雖然已經衰老,但仍然孕育著生命的老根,這個老根就是我們的鄉村,就是我們的古村落。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圖2)
鄉村意境

“按照通常標準,古村落至少是清代建筑。這就意味著,現在留存的古村落至少有百年以上歷史。”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長祁嘉華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說。

    寧謐,舒適,自然,恬淡的景象,加上千百年來文化和歷史訊息的沉淀。對于古村落的評價,業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每個古村落都是老祖宗認為最好的地方。”

對于這一說法,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研究所所長、中國景觀村落評審委員會秘書長常江這樣理解,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古村落經過了時間沉淀,經歷了千百年來自然界考驗,留存下來并發展到今天,一定有它的道理。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圖3)
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常江教授接受采訪

對此,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培軍也頗為認同:“古村落經過多代人積累改造,綜合考慮風水情況,協調當地自然因素,規避各種自然災害,才選出最適合居住的場所;而且古人在選址過程中,往往會考慮到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以后的生活用地情況,讓子孫后代居住得更為舒適。這些不僅體現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水平,也證明了當地人的生存智慧。”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圖4)
早晨的東莞南社古村落

然而,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推進,這些歷經滄桑的古村落卻猝不及防地在人們視野中消逝。在2000年,中國自然村總數約為360萬個,到了2010年大約銳減到270萬個,僅僅10年內就減少90萬個。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

這組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也包含著古村落的消失。“相比而言,古村落中大都是木建筑、夯土墻,其實各方面更加脆弱。”李培軍告訴記者,當前對于古村落界定雖然并不明細,不過根據中國民協最新普查顯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且能稱為古村落或傳統村落的現存村莊,從2005年的5000個左右,銳減到現在只剩下了2000到3000個。

被遺棄的村莊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圖5)
廢棄的鄉村——東莞寮步黃菊園

近兩年,海南多個歷史名村被拆除后建起了新房;安徽徽州上葉古村在“整村推進”中也被整體拆除;浙江松陽縣經歷了2009年的舊村改造后,許多古村落已不復原貌……

面對古村落迅速消失的尷尬現狀,業界人士總結出了古村落的“三化”——速融化、空村化、空心化。

對此,李培軍進一步解釋,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建,不少城中村逐漸消失,部分遠郊村變成了近郊村,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速融化;此外,在經濟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因修建水庫、采煤等原因,需要對整個村落居民進行搬遷,造成了村落的空村化;而相比空村化,有些村子雖然村莊還存在,但村里年輕人外出打工、求學,只剩下了老弱婦孺,形成了“只有村、沒有人”的空心化局面。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圖6)
古村落之殤

談及古村落“三化”,常江講述起了他的親身經歷:“幾年前,我曾經到一個古村考察,發現村里80%以上的村民年齡都在60歲以上,村里景象更是破敗不堪,許多主街道上雜草叢生,毫無生氣。”

“因為古村落界定不明確,又缺乏法律保護,一些地方政府常以提高城鎮化率,甚至將消滅村落數量當成了政績……”說到這里,祁嘉華不由得感嘆。

城市化過程中,伴隨著古村落出現速融化、空心化、空村化等一系列問題,偷盜現象更加劇了古村落里歷史文化資源的流失。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圖7)
廢墟中木瓜樹

“很多古村落里不僅留存著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等藝術品,還建有大量廟宇佛造像。最近幾年我多次去過陜西、山西等地的古村落,曾親眼見到過這些藝術品被盜。”祁嘉華說,去年冬天,在陜西省子長縣一個古村考察,發現村里很多廟宇已被夷為平地,遺棄在荒草叢中的佛造像頭部都被人為打掉;當地人指著旁邊一些石質墓塔說,“上周還有8個,現在就剩下了7個。”

過度商業開發之禍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圖8)
東莞萬江下壩坊

除了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的建設性破壞外,近年來,大批古村古鎮也承受著自然災害的“懲罰”:在最近兩年里,云南麗江古城、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巍山古城先后發生火災事故,寧波慈城、湘西鳳凰古城、婺源古村落也先后遭遇水患內澇。透過自然災害,人們也在逐漸反思——過度商業化之下的傷痕。

“一些地方政府大力推進商業項目,讓當地古村古寨失去了固有民俗傳統,喪失了原有建筑藝術風格,導致古村落各項功能都在衰退,加速了古村落失真,直至消亡。”李培軍說。

而這一看法,也與祁嘉華不謀而合。“古村落是基于當地自然環境、民風民俗,再經過多年沉淀,一點一滴積累建造而成的,是當地老百姓生活的再現。”祁嘉華還指出,這些古村寨、古城鎮一般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發展不充分,反而這些地方自然環境保存地比較好,“當地為了商業開發,幾乎怎樣利于招商就怎么開發,全然沒有保護古村鎮原貌的意識。”

古村落之殤:空心化、過度開發致數量銳減(圖9)
東莞萬江下壩坊

讓祁嘉華印象深刻地,是陜西吳起縣一個叫“鐵邊城”的古村鎮。在西夏和宋朝對峙時期,西夏黨項族人建造了“鐵邊城”用來屯兵,當時西夏皇帝還將自己驍勇善戰的女兒派到城中坐鎮,城中大量建筑結構都是少數民族建筑,有很多歷史史料可供考古挖掘。“近幾年商業開發過程中,很多舊房都被翻新蓋起新房,還巧立了許多仿制古董,導致那些有珍貴價值的文化信息失去了載體,宋朝和西夏抗衡的歷史在這里幾乎無跡可尋。”

就古村鎮過度商業化的話題,李培軍還以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為例。他說,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變成現在的火熱景點,村落布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村寨口的稻田變成了停車場,一兩層的吊腳樓加高到三四層……“現在很多人見此情景都在思考——究竟是幫助了它,還是破壞了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青草 | 亚洲不卡在线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 | 特黄特色的大片在线观看 | 日韩熟女久久久久久 |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