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食堂打飯時,若使用文明用語,一份原價6元的午餐,只需要3元就可以買到。5月以來,安徽師范大學花津校區后勤集團在食堂貼出通知,只要學生就餐時使用“您好”“請”“謝謝”“您辛苦了”等文明用語,就可以享受特價菜肴。(5月7日《信息時報》)
看了這則新聞,筆者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這到底是倡導文明,還是綁架文明?
說文明話、行文明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一個人無論學識有多深地位有多高,都應當具備這種文明素養。學生就餐時對食堂阿姨說聲“您好”“謝謝”“您辛苦了”,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自覺行為,無需外在的物質獎勵。若用“特價菜”來“刺激”學生說文明話,反而會讓學生感到尷尬。
湖南長沙、浙江紹興、浙江開化、寧波北侖、石家莊邯鄲等城市公交公司為了鼓勵乘客讓座,曾發放過“愛心卡”,湊足多少“愛心卡”,可以免費乘一次車。結果讓座的多,但真正拿“卡”去兌換的,不足10%,大都是留作紀念。這說明讓座者不是為了物質獎勵,是其人格光輝使然。說文明話同樣如此。
當然,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很多人對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禮儀給丟了,碰上熟人猶如路人不打招呼,在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在旅游景區亂刻亂畫攀爬雕塑,在公交車上爭搶座位乃至引發舌戰或動武……在目前的中小學乃至大學,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非常必要。安徽師范大學花津校區后勤集團在五一勞動節期間推出此活動,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讓學生尊重食堂阿姨,尊重勞動者,倡導學生和學校服務人員的友善關系。但無需用“特價菜”來“刺激”。
高校學生畢竟不是三歲小孩,用小糖塊哄著,才能講禮貌,說出文明用語的。“文明用語換特價菜”,使文明教育大打折扣,是對學生文明程度的否定,是對講文明的誤導。講文明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外在強加的。
這種建立在功利基礎上“不得已而為之”的“文明”,不但不能體現學生文明素養,反而會教壞學生,很容易把學生引入“唯利是圖”的歧路上去。假如哪一天“特價菜”不賣了,學生是否也會跟著不說文明用語?假如學生說了文明用語買不到“特價菜”又該怎么辦?將文明用語和“特價菜”捆綁在一起,怎么看都很別扭,這與我們所倡導的語言文明的初衷大相違背。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是一個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也是社會發展與和諧進步的一種具體表現。一句文明用語都要用金錢來換取,還是大學生嗎?
“文明用語換特價菜”的做法過于功利,文明教育不能與金錢掛鉤。要想從根本上杜絕不文明現象,需要家庭、學校的積極引導。家長、老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提升自身文明素質,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使用文明用語。學校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應定期開展文明教育講座,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從思想上意識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使文明意識真正內化于心,讓學生由衷地說一句“您好”“謝謝”“您辛苦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