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流轉最近幾年越來越熱,各地也都希望通過土地流轉解決農民增收不易、城鎮化造成的“空心村”等難題。但各地在實際操作中,卻發現土地流轉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并不如想象中簡單。
為了提升土地流轉質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室主任張云華從政策高度與專業角度分析了做好土地流轉需要把握好的6大關系,對于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可以帶來不少啟示。
一是處理好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的關系
張云華提出,首先要認清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流轉的到底是什么權利,國家明確規定的是流轉經營權,而不是承包權,轉給企業的是經營的權利,是生產決策權和收益權,同時也要承擔義務,比如保護耕地、支付租金等,這是土地流轉前要明確的基本常識。
二是處理好規模和效益的關系
國家支持土地流轉的目標,是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化農業。其中有一個關鍵詞就是“適度”,不少研究表明,土地產量和綜合效率,并非越大越好,需要穩定的一個水平,過度追求大和快,最終會過猶不及。因此,地方政府不能對土地流轉下指標和任務,只能適當引導,以穩為主。
三是處理好家庭經營和企業經營的關系
國家文件和政策理論都表明,要引導工商資本到適合在農村發展和企業化經營的產業,如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鄉村旅游服務業等等。不管是家庭農場經營,還是企業經營,都要把握方向,協同協作,做好風險防范。
四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國務院辦公室于2014年12月30日發布的71號文件《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里面,提到政府和市場化中介如何分工的問題。
政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揮的是基礎性職能,引導的職能,包括法律的執行、價格的形成、土地流轉交易服務登記等等,但有一部分可以委托市場中介。因為政府和市場中介組織各有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后能夠讓信息更加通暢,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土地流轉效率。
五是土地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規模經營的關系
張云華主任指出,規模化有兩種途徑,一是土地的規模,二是有一個規?;I化的服務隊伍,這也是一種高效的方式。所以說,專業化的服務團隊在未來也是土地流轉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農村土地評估、土地流轉專業性指導方面,通過7年的積累,作為市場中介組織已經具備的較大的優勢,與地方政府、金融部門多方合作之后,土地流轉在資金和專業化等方面的長期缺陷就能得到彌補。
六是處理好線上和線下的關系
如今在各行各業,互聯網服務平臺都是趨勢,土地流轉領域也不例外。互聯網平臺信息傳播快,搜集也快,但也需要明確,線上的服務是以線下為基礎的,比如土地的測量、合同的簽約、法律咨詢等等,這些基礎的工作都需要線下服務的支撐。
有了“互聯網+”之后,土地流轉插上了飛得更穩、更快的翅膀,但除了線上服務之外,同時也要有腳踏實地的線下服務。湖南土流信息有限公司多年以來一直注重建設線下土地流轉中心,成立了土流學院,以前瞻性眼光謀劃土地流轉市場,可持續性地服務“三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