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與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發布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報告》。根據這個報告,有媒體發布新聞,極力渲染城鄉差距給農村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并得出結論:“貧富差距懸殊”這種術語完全不足以描述農村孩子過著怎樣悲慘的童年,出生在農村注定樣樣落后。
“大數據”是近些年的熱門詞匯,許多智庫做出的大數據對政府公共政策決策有著很好的參考作用。但媒體在報道時,絕不應該把數據當成支撐自己主觀偏見的依據。比如本例,媒體根據《中國青少年發展報告》的客觀數據,得出的結論充滿主觀偏見,看起來是為農村孩子“鳴不平”,事實上既無視農村孩子的后天努力,又選擇性地忽略了“大數據”所不能反映的其他因素。運用“大數據”時盲目下結論,本質上透露出宿命論和出身論的影子,“注定樣樣落后”將起點視為終點,也是對農村孩子的歧視和打擊。
城鄉差距現實存在,而城鄉差距給農村孩子帶來的影響也顯而易見,這些不用通過“大數據”就可以直觀感受到。四年前的首屆中國貧困地區校長論壇上,就有來自西部農村的校長感嘆:“我們村離縣城差20年,縣城離北京至少差50年”。僅僅是直觀的對比,我們就可以知道城鄉差距確實巨大,孩子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差異也確實巨大。“大數據”的意義不是用來證明這些差距的客觀存在,而是通過具體而詳盡的數據,把差距盡量進行量化,找到差距存在的原因,縮小差距的突破口,以供政府決策參考。媒體關注這些數據,應當進行客觀報道,促進“大數據”成果的應用,而不是進行簡單臆斷,從而誤導公眾,混淆視聽。
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家庭“正規教育”、物質生活條件和師資力量配備。前述新聞得出結論:“如果說學校教育在國家政策的強行關照下差別還沒那么大,那么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則將城市與農村的差距拉開來。”但在筆者看來,農村的家庭教育在“知識積累”、“素質教育”上固然與城市有著極大差距,但忽略了農村家庭教育中的優勢所在。農村家庭傳遞給孩子的,更多的是道德層面和動手能力,同時在農村的熟人社會里,質樸、勤勞的特性同樣明顯。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劉長銘就堅定表示,農村孩子是人力資源富礦,農村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要超過城市孩子,如獨立性、直接生活經驗等,這些是一個人原始創造力的來源。
而對于出生于農村的孩子,根據“大數據”臆想農村孩子“過著怎樣悲慘的童年”的論調,更是令人無語。事實上,農村孩子在廣闊的大自然中成長,物質條件雖然相對艱苦,但幸福感不一定比城市孩子弱,與大自然的親近讓他們有著豐富的童年生活。
一個人的成長成才,并不完全由其起點決定,而是看在這個過程之中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更何況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相比同樣有著其優勢所在。如果極力渲染“出生在農村,注定樣樣落后”,不僅是對一些客觀事實選擇性地無視,而且抹殺了個人奮斗的價值。
由于衡量的標準問題,農村孩子在社會競爭中確實有著天然的劣勢。但是,農村孩子由于獨特的生活環境,同樣具備獨特的優勢。媒體關注農村孩子,應當注重為農村孩子生活、教育條件的改善鼓與呼,而不是渲染農村孩子的“悲慘”,更不是判定農村孩子的未來,打擊農村孩子通過自身努力成長成才的自信心。作為媒體,更應為這些努力而點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牙牙小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