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祠堂落成記:鄉村中別樣的傳統與現代

[ 作者:黃麗芬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23 錄入:12 ]

今年回家不久,父親就接到村里的來電,說臘月二十三接新塑成的太公(太公在此指當地由能人巧匠雕刻而成的木質偶像)回祠堂坐鎮,每家每戶都要派出紅?。t丁是指村里的男性青壯年勞動力)作為代表,兩家租上一輛車去縣里木雕店迎太公。臘月二十五為祠堂落成日,不論男女,凡是在村里生的、長大的都得回去,參加祠堂落成禮。雖然我家十幾年前從村里搬遷至縣城,但是戶口還在村里,大部分的關系和生活仍然與村里密不可分,村里像這樣的人家自是不在少數,借著這個機會,我跟著父親回到小時候朝夕相處的小村莊,以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式,見證了這場祠堂落成盛會。

祠堂建筑風格與集資方式

各村的祠堂總體上呈現出大同小異的樣態。在我走訪的鄉村祠堂中,從外觀上看,祠堂整體建筑方正規整,四合利落,高聳威嚴。大門有三種風格:中間單個大門、兩邊各開一個大門、中間一個大門兩邊兩個旁門。根據大門樣式的不同總體建筑風格也分為三類,單個大門的祠堂屋宇分成多層,總體向中間隆起;兩邊都有大門的祠堂屋頂一般修建得比較方正;三個門的祠堂屋頂一般分成兩層,中間撐起一層高于四周,建起更加高聳的翹沿方形頂蓋。無論是哪種祠堂,門口一般都會有兩頭對稱的石獅鎮守,赤色高聳的廊柱使整個建筑體顯得剛正堅挺,頓生肅穆之氣。屋頂的飛檐經過仔細的裝飾,畫上祥云、龍鳳、花草,紅的紅,藍的藍,黃的黃,金光閃爍、耀眼奪目,好不鮮艷美觀、古樸端莊。其余的三面在裝飾上都不如正門來的隆重華麗,在邊墻靠后位置上一般會各開一個邊門,方便進出雜事。與正門相對的后墻不會建門。

每個祠堂的內部一般會建成三重的樣式。第一重緊挨著大門,與其余兩重相比顯得較為低矮,那是因為上面被修建成了戲臺(當然,根據大門樣式的不同,戲臺的修建方式也不同,此處不便細說)。第二重處于中間位置,一般會陷下去一截,與其余兩重通過幾級臺階相連,這里是村民聚會看戲議事的場所。第三重一般最高,雕畫細致的門廊之下,是村里最為神圣的所在,供奉著大小不一的多個太公,在太公的周圍紅綢環飾、花束點綴、香火繚繞,緊挨著太公的是許多的牌位。正對著太公的地上一般會放置三四個蒲團,供跪拜所用。

這樣的祠堂無論從占地面積、建筑用材還是從裝飾方式來看都斥資不菲,遠遠超過同村的其他房屋建筑,那么修建這些祠堂的巨資從何而來呢?據了解,我們村新修建的祠堂總造價72萬之多,欠下的工程款也大量沒有償還。那么,為何在拿不到錢的情況下匠人們還愿意耗費心力在這“華而不實”的建筑之上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于祠堂的修建是全村人的事,是實實在在以各家各戶的集體財力作為依托的。據了解,村里在修建祠堂之前是有些余錢的,但是已經全部用完。剩下的錢財全部來自于各家各戶的分攤與捐獻。這里提到了兩種籌資方式,第一種為分攤到每個紅丁或者每個人頭身上,每家每戶都有義務交上這筆款項。第二種為捐獻,主要是落成當日在祠堂內支起的長桌前捐出的善款,而這兩種集資方式都大有門道。

跟別的村相比,我們村這次修建的祠堂更加華美,耗資更巨,分攤到每個家庭身上的錢自然更多,許多村民自然會拿鄰村來比較。為了籌集到更多的資金,村里的負責人拿出了分山這一招,將村里的一部分山頭劃撥出來,把分山與祠堂修建捆綁在一起,說要分到各家各戶,但是要想獲得參與分山的資格,每個家庭必須按照每個人口1000的價格上繳錢款。分到山以后,使用權在于每個家庭,不再需要經過村里。由于只是明確提出要分山,每個人口1000,但是具體如何分,分到之后的使用年限和權限范圍等都沒有說清楚,村民們都處于觀望的狀態,在祠堂落成之前只有幾個與村干部關系較近的家庭上交了錢款。還有的村民因為家里沒有生下男丁,認為分到山百年之后無人繼承,所以不愿意交錢,又有的村民愿意多掏錢,分得更大的面積,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村里領導都沒有公開開會討論,給出一個正面的解決方案,所以村里人到處議論紛紛。

在祠堂落成日這一天,在祠堂里面左右兩邊各支起一方長桌,左右各有兩個人,一個收錢,一個記賬,右邊的長桌收取分攤到每個人身上的1000,左邊的長桌接受來自各家各戶的捐款,還有一個拿著話筒的主持人,在遇到有人捐出很多錢時,寫上一張紙條,在祠堂門口放完鞭炮后,給那個捐款人唱起功德。捐款分為強制捐款和自愿捐款兩種形式,其中強制捐款針對的是從村里嫁出去的姑娘,不論這個姑娘年齡幾何,是否已經子孫環繞,都必須在這一天回到娘家,貢獻自己的心意。自愿捐款針對的是男性村民和未出嫁的姑娘,主要捐款人包括家里有大學生的,做生意發了財的等,其中紅丁發揮著很大的作用。至于所捐款數,一律由捐款人定奪,當然,就像所有的隨禮一樣,大家都會相互比較,避免捐的過少丟了面子,捐的過多受了損失。臘月二十五這天,在祠堂的左邊長桌上共收獲捐款數28萬多。

綜上,祠堂籌建的錢款主要從分攤上收取,其次依靠捐款。就這樣,在強大的財力支撐下,祠堂可以順順當當地修建起來。

祠堂的功能和維護

我問了很多村民特別是老人一個同樣的問題“為什么要修祠堂”,得到的回答驚人的一致:“因為修了好呀?!蹦敲矗馁M這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修建祠堂的好處在哪里呢?祠堂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呢?對于日常維持以及后期維護來說又是如何進行的呢?

我們村絕大部分為黃姓,只有村頭一戶樂姓人家和一戶柯姓人家,樂姓是幾十年前的上門女婿家庭組建的,柯姓是祖祖輩輩都居住于此地的,所以與大部的黃姓相親相融,宗室之分已經很不明顯了。與別村流行的單姓祠堂不同的是,我們村的祠堂是全村人的祠堂,這樣就把兩個別姓家庭也包含其中了。據觀察,大部分的村,在同姓的基礎上還會分為幾個相異的房頭,有些村里比較富裕的房頭會在姓氏祠堂之外修建一所屬于他們房頭的宗祠,這對于該房頭的人來說是特別榮耀的事。

祠堂按照三重設計,可以基本上看出它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所發揮的作用,第一重的舞臺用作較大型的演出所用,平時多用來放置雜物;第二重空間比較大,一般用作村民聚會集會;第三重是祭拜祖宗神靈的地方,可以陳放先人排位。所以,一個祠堂可以為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交流互動提供場所。我們村祠堂選址大概在全村的中央位置,這里原先是村里的大倉庫,里面放置著多種糧食加工器械,是村里的共有資產,倉庫外面是闊大的曬谷場,祠堂就是將原來的倉庫拆掉,在曬谷場和倉庫的原址上建起來的。一個大娘告訴我,祠堂修建起來的一個重要作用就在于在紅白喜事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可以去祠堂歡聚一堂,而不是散在各家各戶,宴會也在祠堂里面進行。特別是進行白事儀典的時候,尸體、棺材和骨灰盒都可以放置在祠堂的第三重里,方便交流而且可以避免天氣的干擾,最重要的是祠堂這個地方香火旺盛,可以保佑每個家庭福澤綿延,子嗣繁衍,紅丁興旺,人財兩盛。

祠堂內陳放的棺材和排位

傳統的房屋是都是泥土坯,一般是在單層樓的基礎上用木頭架起房梁,在房梁之上鋪上木板,做成閣樓,使用木制可移動長梯連結底層,可供雜物存儲之用。遵照傳統老人會在死去之前刨制好棺材,晾在閣樓上,然后上漆,為年邁的父母制作棺材在當地看來是遵守孝道的表現。但是現在修蓋的新居都是小洋房的式樣,不再有木質房梁和閣樓,所以,老人做好的棺材沒有一個適合的地方安放。祠堂這時就發揮了它的功能,村民的農忙或農閑期跟祠堂一般是沒有很多聯系的,空置的祠堂就變成了放置棺材的好去處,所以在很多村的祠堂里面可以發現棺材的成品和半成品,以及其他的一些閑置材料。

一年之中祠堂最熱鬧的時候要數過年過節,特別是春節期間,每家每戶上墳的目的地除了各處山頭上的墓地之外,還必須到祠堂祭上香火,跪拜祈福,因為村里人都相信,祠堂里居住著祖祖輩輩仙去的祖先,他們是這個村莊歷史的見證者和未來的保證,會護佑著每個虔誠的子孫。祠堂最里面坐著的并不是隨便的木頭偶像,而是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祖先,每一個偶像都代表一個人。比如我們村的新太公,據老人所說是很多年前一個活到110來歲的祖先,他用自己的力量為村民們帶來幸福。同鎮沙坪村的烈公宗祠,據說是為了紀念在那片土地上開創家族的創業祖烈公的,后來的人們都是他的子孫。

村民們大部分都是在時節之期與祠堂建立聯系,那么日常維持和后期維護依靠的是什么呢?答案當然還是村民們的捐獻,每年都會有村民捐出善款,修筑功德。沙坪村的柯氏和木港鎮上的朱氏祠堂,每年年末都會貼出紅榜,將這一年以來祠堂的收入和支出列出明細,實行了透明制,接受前來上香的村民的監督。

社會學視角下的祠堂

我的家鄉位于鄂東南,毗鄰江西,是勞務輸出大縣。九十年代后期以來,外出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多,新生代的農民工在知識背景的支撐下,很多在縣城或者外省扎穩了腳跟,農民已遠離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計方式,腰包充實了起來,攀比的心思自然緊跟而來。

首先,不言而喻,修建祠堂在村與村之間、村民與村民之間算是一場競賽。對外而言,修的越華美,村里的人越有面子,甚至還會有人專門去拜訪他村的祠堂,私下公開地進行比較。對內而言,修建祠堂,在村民們之間也有一種攀比之風盛行。特別是在祠堂落成日,左邊長桌外圍著一圈又一圈的老少婦孺,都在看別人捐了多少錢,然后才能確定自己捐多少錢合適。這是一個“長臉”、刷新別人對你認知的絕佳機會,因為平時各家過各家的,發了財經常處于“錦衣夜行”的狀態,如果過于露富,雖然別人知道你家有錢,但是很可能會被人說“傲氣”“看不起人”等,但是在長桌前的捐款是受人稱頌的,捐的越多,功德越大,主持人還會拿著話筒,為你鳴炮唱誦。在這一大型的集會場合,象征資本的集聚和流失是很明顯的,因為從二三百到幾萬的差距也就是家與家、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而那些捐款很少甚或無錢捐款的家庭,一般選擇沉默,不去摻和這“勞什子”。

其次,我認為,修建祠堂之風在我們縣流行起來,是有著它的時代背景的。外出打工的養家模式給村里的生活帶來了方方面面的變化,其中很突出的一點是,原本的熟人社會變得不再知根知底,特別是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他們的根意識已經遠遠淡于父母長輩。祠堂對于祖宗根脈的強調,支撐著祠堂文化的祖籍典故,對在外的游子們來說都是一陣來自家的春風,在日益個體化的今天,祠堂用一種建筑的方式來回味和重塑昔日的血緣紐帶,這股春風必定會被更加猛烈的現代化都市熱浪驅散。

有關祠堂的反思

在祠堂落成的那日,對小村莊而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盛會,每個在此落地生長的人都回來歡聚一堂,幾十年沒見的老朋友隔著老遠就伸出雙手迎上去互相問候,多年前的發小閨蜜笑語盈盈,一派熱鬧歡騰的場面,煙花炮竹之聲不絕于耳。村里特意去縣里請回了舞蹈隊和戲團助興,敲鑼打鼓,彩旗飄揚。酒桌上觥籌交錯,歡聲笑語,人們互相訴說著兒時的趣事,牽起了無線的情愫,舞臺上戲團吹拉彈唱的聲音完全被人們的笑鬧聲蓋過。宴會過后,杯盤狼藉,大家逐漸散去,留下空曠的祠堂和繚繞的香火。

上文說過,我們村的祠堂是在原來倉庫的舊址上修建而成的,難么倉庫這樣一個隊農戶來說必不可少的地方應該如何處置?村民們對此的回答都是“只能各家各戶分別購買小型的農用機器了”。這樣的更改在現代經濟理性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因為用常識都可以知道,對于傳統的精耕細作而言,應該要努力節約成本。但是村里在祠堂和倉庫之間,選擇了祠堂,推倒了倉庫,大大增加了農業成本;失去了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倉庫,建起了傳統血緣相連的回響。

如今,在一棟棟風格不一的現代樓房之間聳立著一間傳統的祠堂,整個村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盡顯無余,與傳統紐帶的觸摸伴隨著向現代生活的轉變。除去過年過節,祠堂里最常見的就是貪玩的孩童,角角落落里蛛網密布,四周野草瘋長,顯得很是落寞凄清,特別是建成年數長久的祠堂,雕龍畫鳳早已不復當年色彩,門可羅雀,甚至會顯得陰森可怖。

鄉村中的祠堂,現代生活中別樣的傳統。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微信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 | 色资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 欧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按摩不卡 | 亚洲天堂第一页 | 亚洲日韩乱码人人爽人人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