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所映射的是事關“吾土吾國吾民”精神家園的塑造之大事業。這種精神家園的失落,因城市生活的“原子化個體”生存方式而異乎尋常地凸顯,并打開了“鄉村病”與“城市病”的共通之處。(3月15日《解放日報》)
城市化的新時代正在來臨,無論鄉村,還是城市,都留下了人們生活的足印;加之人口流動性成常態,鄉村或城市,都呈現在從“家鄉”到“故鄉”的變化中。因此,對故土的情懷,表現成一種情感至深的文化鄉愁時,顯然,它已不在僅僅局限于鄉村這個傳統的地理標志了。因此,無論鄉村,還是城市,只要是那片可以“守望相助”的家園,都一樣可以安放我們的“鄉愁”。
厚植于土地與人倫的家國情懷,是中國人文化鄉愁由來之源頭。所以,落葉到根、回家歸國之夢,千百年來就成了國人之“鄉愁”的主線。現在,我們當然應秉持與傳承這一美好的人文情懷,但在對于出生之地,當我們離其而去,身體和情感與之時空相隔后,都會有濃郁的故鄉情懷產生,這也正是鄉愁氤氳于靈魂之時。在過去悠遠久長的農耕時代,人們大多居于鄉村,愁思寄寓于此,是以謂之為“鄉愁”——鄉村與故鄉,二者兼而有之。所以,鄉愁,并非只是當今身居城市者所以為的“回歸鄉村之愁緒”。
在當代,城市化進程加快,更多人離開了鄉土,他們成了定居或漂泊于城市的“城中人”。加之現代城市與傳統鄉村在自然環境與人情關系上的大相迥異,更加重了當代人的一種“鄉愁病”——它正是人們在內心情感與文化思想上,希冀去除“現代病”或“城市病”的一種精神追求之折射。
不過,人們內心里也非常清晰明了,雖有精神夢回式的 “鄉愁”追求,但現實的矛盾心理,更為加深了人們的困惑感,但這并不代表現代人的鄉愁,就永遠無法和無處安放了。因為,故鄉或不可移,但現代人所到之處,只要一生奉獻彼處,情感與精神就皆可系于此。那么,何處不是人們的“第二故鄉”呢?
特別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步入和深入到城市生活中,無論是定居者或流動者,人們的各項權力與義務也越來越趨于平等;此時,像城市組成的重要基本單位——社區,人人皆身居其中;當小區中的人相識與相熟于此,成為守望相助者時,社區和其所組成的城市,就應該、也足以能成為當代人“鄉愁”的又一安放之地。
隨著城市社區化生存的確立,其越來越像村莊基礎上形成的鄉鎮集聚區。因此,當城市中同一社區的人們越來越熟悉,其互助性也在不斷地加深與濃厚,鄉村中那種傳統的人倫關系與美好情感,同樣可移植到城市社區中。特別是國家對城市社區的重點指導與扶持下,加之社區志愿者組織的興起,讓現代志愿精神與傳統鄉村的人情社會理念結合,這讓社區成員的關聯性、互助性和互動性得以強化。所以,適應當代城市及其社區發展現實,在以社區為基本單位的城市時空里,安放起新時代人們的“鄉愁”,必當可為。
現代人或不必過于拘泥于故土與鄉愁的地理概念,它更應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思想情懷。所以,作為“精神故鄉”中的“文化鄉愁”,在當下時代,無論鄉村,還是城市,鄉愁應皆可安放;靈魂之棲居,在真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城市里,也一樣可以高掛于情感的枝頭,同樣能夠安放于精神的天地之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紹興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