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多次校長培訓與學習,拜訪了一些全國名校后,我發現鄉鎮中小學校長辦學主要面臨以下四個問題:
一是辦學觀念模糊,辦學理念匱乏,辦學信念漂浮。許多農村鄉鎮中小學校長對“觀念”毫無認識,只是進行一些簡單的嘗試、模仿,就把它界定為觀念的“轉變”。其實,一個學校的辦學觀念一旦確立,它就要在教師、學生、家長等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許多學校壓根就沒有明確的辦學理念,校長們簡單地把學校的校訓或管理模式叫做辦學理念。辦學信念漂浮也是一個嚴重制約鄉鎮教育發展的因素,在鄉鎮中小學一級,許多校長被動地接受上級領導指派的工作,唯領導之言是諾,不敢有半點怠慢。
二是義務太多,權利太小。在教育工作中,事事必請示,事事不自主,如此被動的局面,導致校長們干工作的時候前怕狼后怕虎。哪一步應該怎么走,哪一招應該怎么出,都由教育主管部門“規范”,校長充其量就只能充當一個上傳下達的“工具”。試想,這樣的學校能辦出特色嗎?能發展壯大嗎?
三是不謀發展,沒有創新。許多鄉鎮中小學校長們的改革只是一些形式上的改變而已。即將原來的一些方式改變一下,或將原有的模式換個花樣改個包裝,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根本沒有改到實質性的東西。說白了,這種改革只是一種投機,聽起來好聽看起來好看,但本質仍舊不變。如此“改革”何談發展和創新呢?
四是對教育的認知和感悟不夠。教育是什么,教育應該怎么去做,這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思索的問題。但在當今的鄉鎮中小學中,有多少校長對教育有深刻的認識?校長必須要學習并引導教師再學習,不能以單純的“教書育人”衡定教育工作。只有結合實際不斷地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在提高中去認知、感悟,向每一個有經驗的人學習,向專家學者們學習,甚至于向每一個學生學習,才能加深對教育的理解。在理解教育的基礎上去認識,在認識的前提下去認知,在認知的基礎上再去感悟,才能把教育工作推向一個新的層次和高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蒲公英評論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