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記,你看我這西紅柿已經長花骨朵了。你建議我在行間空地撒播的水白菜秧苗長得也好著吶,再過有20來天就能上市了。”2月23日,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鄰玉街道先鋒村黨支部副書記陳華中,剛走進幫扶貧困戶劉家貴的蔬菜大棚,劉家貴就高興地指給他看蔬菜長勢。(新華網)
黨員干部想要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貢獻力量,就需要像醫生一樣,為貧困戶開方子、打點滴。采取打點滴式的方式,即組織相關人員開展進村入戶 “解剖麻雀” 式的走訪調研,詳細了解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致貧因素,廣泛聽取不同層面的群眾意見,認真分析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切實制定好村級發展規劃和貧困戶脫貧計劃,把脫貧的“良藥”精準送到貧困戶并幫助脫貧。
一是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轉變觀念,振奮精神,激發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新時代的扶貧不能再依靠輸血式的扶貧方式,還需從內在動力上著手,才能真正實現“造血”。扶貧先扶智,干部應該多到貧困戶集中于群眾交心談心,讓群眾有希望有動力,想脫貧才能真脫貧,真正避免出現“扶不起的阿斗”。
二是倡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鼓勵當地富人幫窮人。在廣大農村地區,相對富裕的人之所以富裕是因為他們具有較為先進的生產力,相對于貧困戶來說他們掌握了更多的技術資源: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主要指勞動工具)和勞動者。干部需要組織這一部分人共享掌握的先進技術,把技術和方法送到貧困戶手中,讓貧困戶擁有脫貧的基礎。同時一個地區共同采用某種先進的生產技術進行生產時更能打造當地品牌,更加有助于貧困戶早日脫貧。干部在其中起著銜接和引導的作用,干部需要仔細甄別何種技術試用何種情況。真正把讓先進勞動力送到“病灶”上。
三是面對個別的嚴重“病理”要精準“下藥”。每個貧困戶的貧困原因不經相同,有缺乏勞動力、有因病致困、有缺資金項目、有自然環境較差,資源缺乏等等原因。干部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一股腦的把資源和項目送到貧困戶手中就不管不問。還需要點滴式逐步進行,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點滴式”的優勢更在于能夠及時跟進、及時追蹤,避免了貧困戶在生產生活當中出現新的問題。
筆者相信,通過黨員干部“點滴式”的扶貧,更多的貧困戶能夠得到長久的發展,能夠掌握發家致富的基本能力,而不是僅僅的提高收入,更多的是提高貧困戶發展的空間和自身動力。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耀森路電信局宿舍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