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愛故鄉大會
主持人語:故鄉遠去,鄉愁襲來,復興鄉村已成為當今社會各階層群體的內在共識,并日益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
為了守護故鄉家園,保育鄉土文化,傳承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從2012年起,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等機構就發起“愛故鄉計劃”,以“故鄉情懷”喚起人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情(本刊2015年9月號第17期曾做過專題介紹)。
為揭曉“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交流各地的愛故鄉行動經驗,吸引和鼓勵更多人士參加到共建我們生活家園的愛故鄉活動中來,2015年12月19-20日,以“尋根鄉土再造故鄉”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愛故鄉大會暨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國農業大學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世界綠色設計組織鄉村發展專委會主辦,國仁城鄉(北京)科技發展中心(小毛驢市民農園)、中國愛故鄉文化發展促進會(籌)承辦,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15個高校、100多個社團組織的200多位專家、公益人士及各地愛故鄉工作站代表一起,圍繞“故鄉價值”“故鄉文化”“故鄉行動”等議題,就中國鄉土文化保護、在地化知識構建、鄉土博物館與鄉村文明發展、鄉賢文化發揚、愛鄉平臺建設和鄉村未來可持續發展等話題,開展了4場討論,收獲了來自12個省市地區的15位愛故鄉年度人物的精彩故事,大會同期還舉行了“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事跡展”“故鄉情懷—鄉情·鄉愁·愛故鄉”聯歡晚會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鄉村建設理念、實踐、行動和愿望在這里聚集,共同造就了2015年中國鄉村文化發展事業的一樁盛事。
本期以本次愛故鄉大會為專題,通過鮮活感人的愛故鄉年度人物故事,和對愛故鄉精神內涵的深刻闡述,喚起人們振興故鄉的雄心!將再造愛故鄉行動的種子,撒播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中國愛故鄉文化發展促進會〈籌〉秘書長黃志友)
從留住鄉愁到愛我故鄉
鄉愁何來?
“鄉愁”,是近年來人們常掛在口頭上的熱詞,也是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情結。
中央在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指出,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鄉愁”,多少有一些失落感,不然,“愁”從何來?“鄉愁”有積極的、消極的、憤青的。消極的不求進取,安于現狀;憤青的憤世嫉俗,牢騷滿肚;只有積極和建設的才是我們最需要的,如百年鄉村建設先驅和當代新鄉賢。
“鄉愁”,作為重慶郊區的蔡家,在城鎮化中正由大農村變為大城市,更具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復雜的思想情感。
我今年74歲,從10歲舉家下鄉到現在,60余年,剛好兩個三十年,一前一后,一窮一富,為什么前三十年沒有而后三十年有鄉愁呢?
我深愛我的故鄉。我10歲下鄉,讀小學三年級,連牛也不敢拉,是繼父一巴掌把我跟牛、犁、土地結合起來,和千千萬萬父老鄉親融合在一起。60年,經歷了如鳳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沒有鄉愁的日子
鄉愁不因故鄉的貧窮落后而生。
1962年,我把剛剛從饑餓中掙扎過來的父老鄉親組織起來,從福寧寺小學借來一間教室,點蠟燭,辦起了農民夜校——掃盲識字班,第一次嘗到了為農民服務的甜頭。一個姓張的中年婦女,我喊她三嫂,一連幾天就教不會她寫“張”字。后來我編了一個順口溜:“豎起兩塊柴,橫起兩塊柴,一個風車鉸鉸穿過來。”就是那個從草書演化來的“張”字,她記住了。50多年過去了,她已八十,還記得那件事。那時,我不嫌農民沒有文化,我沒有鄉愁。
1965年,我被調到燈塔農業中學教書,在區農技員的指導下,帶領學生為大屋基生產隊放養了300畝紅浮萍做綠肥,水稻當年增產,學生徐才華代表學校參加了四川省農科所召開的表彰大會。那時,不嫌農村落后,我沒有鄉愁。
文革中我在田坎上為農民打快板,演出文藝節目,和農民吃一鍋飯。那時,把我和農民聯系在一起的是濃濃的鄉情,我沒有鄉愁。
1986年,我把分散的包產地集中起來辦家庭農場,進行規模化生產。農家小院近10畝,養殖場舍近2000平米。種植了300株葡萄、300棵柑橘;養牛蛙、蝎子、螞蟻、蚯蚓、雞鴨;辦犬舍;一批養過500頭豬、6000只雞。真是六畜興旺瓜果滿園。我讓高中剛畢業的女兒管賬跑手續,把初中尚未畢業僅14歲的兒子送到市種畜場學獸醫。那時,我只想跟農民做一個致富榜樣,我沒有鄉愁。
1989年,政府出臺了一項優惠政策,凡家在農村的教師家屬均可農轉非。同事的農村家屬都轉了,我不轉,教委怕我反悔,叫我寫保證,我真寫了“永不翻案”的保證。另外,我還放棄了選派到重慶第一師范學校讀書后農轉非的指標,婉拒了去勉仁中學和區進修校任教的邀請,不愿離開幾十年滾熱了的“窩”。那時,故鄉是我離不開的母親,我更沒有鄉愁。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的故鄉——重慶郊區一個小鄉鎮——蔡家,是山清水秀的魚米之鄉,號稱“北碚的烏克蘭,重慶的糧倉”;再上溯到民清時期,十一二座寨子、二十幾座廟宇星羅棋布,作坊店鋪比比皆是應有盡有,其富庶繁華享譽老川東。這就是生我養我的故鄉。我沒有鄉愁。
遠去的故鄉
夏夜,月朗星稀。我和孫子在荷花池納涼,聽青蛙唱鳴。孫子突然問我:“爺爺,啥子叫還建房?”我說:“就是把房子推了還的房子。”“那我們家推不推?”“要”。孫子不說話了,似乎陷入了沉思。我懷疑這小小年紀也懷舊,也有鄉愁?
孫子的鄉愁觸痛了我。工業化城市化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中國的百年工業化現代化,城市發展了,農村萎縮了,于是有了先賢們的百年鄉愁、百年鄉建。剛剛落幕的“第三屆中國愛故鄉大會”,就是對百年鄉建運動的繼承和發揚,是新時代的新鄉建。只有鄉村現代化,才有中國現代化,才有美麗中國。要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鄉愁”就是對遠去故鄉的懷念,是一種丟不下的情結。城鎮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蔡家由農村變成城市,到底該走一條什么路呢?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何慧麗說:鄉村的地方性文化和傳統性智慧,是整個中華文化的生命之根。從鄉村、從歷史去發掘整個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道德、倫理之源泉;從基層和歷史的根底上,系統地去激活鄉土社會支撐體系的積極因素,發掘出中華民族的深度智慧和生命力出來!是真的成為收拾人心、凝聚民力的軟實力。去掉了“根”,無論是鄉村建設還是城市建設絕無存在之憑依。
鄉愁的產生是因為故鄉的流逝、故鄉變得面目全非。積極鄉愁則是找回傳統的一種渴望。
留住鄉愁,愛我故鄉
城市化的進程加速了農耕社會的消亡。如火如荼的開發拆遷,大片大片農田被夷為平地,有形無形的歷史遺存被銷毀……在歷史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候,讓人震撼,也讓人深思:我該做什么?如果沒有了青山綠水,沒有了古村落,沒有了老地名,去何處安放鄉愁?
為了留住我們民族的根,留住鄉愁。我把幾十年集聚起來的“舊貨倉庫”——農耕時代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整理出來,命名為“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對公眾免費開放。從1986年開辦家庭農場,到20世紀90年代轉型鄉村旅游辦春種秋收農家樂,到2000年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對外免費開放,到現在,剛好又一個30年。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形成了延續數千年的靠農耕生存的農耕社會。離開了賴以生存的農耕生產活動這個基礎,其他任何活動(包括生產、生活及一切社會活動)都無從談起。何為農耕文化?它是農民在長期農耕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包括生產工具、耕作技術、民俗民風、口頭文學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農耕社會始終與其相伴同行。形形色色的各種文化無不與最原始的農耕文化息息相關。
我創辦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的宗旨就是傳承、喚起人們的鄉愁。因此,我的陳列館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我給每一件展品配了一首打油詩,一共1000余首,使沒有生命的文物變成有生命的歷史,易于在廣大群眾特別是在青少年中傳承。第一首《犁》是這樣寫的:
老水牛拉老犁頭,退出歷史使人惆。
養我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深悠悠。
沒有修飾,普通群眾一讀就懂,有人把它叫做“下里巴人”,很中肯,老百姓的歌嘛。
第二個特點是文物的價值不在于它本身值多少錢,而在于它記錄了一段歷史。西南大學尹克林教授來訪時問我:“劉老師,你的鎮館之寶是什么?”我蒙了,我哪來什么價值連城的鎮館之寶啊!我清醒了一下腦子,說:“不瞞你說,我的鎮館之寶就是干谷草。”他也蒙了。我說:“一根稻草值多少錢?把稻草挽成一個圈,叫草標,把它插在背著孩子的背篼上,表明要出賣這個孩子。”我寫道:
干谷草,挽圈圈,背篼兒,插沿沿。
兒是娘的心頭肉,娘賣兒進鬼門關。
“尹老師,你覺得該值多少錢?”也許勾起了他記憶中的鄉愁。他點了點頭,會心地笑了。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孫歌研究員參觀時當看到我的打油詩:
小院子,門挨門,都是街坊和親人。
搖著扇兒喝稀飯,拖著板板聽蛙鳴。(《板板鞋》)
青山綠水好風光,麥收時節拾菌忙。
科學進步人工養,只嘆山林早成荒。(《菌》)
連連驚呼:“鄉愁,鄉愁!”
用稻草編制的蔡家草把龍,2013年被列入重慶市北碚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蔡家草把龍在傳承中不斷改進創新,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特別青少年學生的喜愛,目前玩到了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社區、軍營,玩到了北京、湖南,最近還寄往海南島。蔡家草把龍由西南大學體育學院與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聯合在北碚區狀元小學掛牌成立了工作室,成為了該校的校本文化,狀元小學因此被評為全國中小學舞龍舞獅教育示范學校,并獲得2017年全國中小學舞龍舞獅研討會舉辦權。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教授評價說:“文物就應該這樣活化傳承。”
在辦陳列館中,動員一家老小,耗盡全部積蓄,抵押了女兒的房產。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巫工副教授就語重心長地說:“要堅守自信,不為金錢所惑,不為權力所動。”西南大學體育學院張國棟副教授把這種堅守升華為文化自覺。我正是這樣一路艱辛但卻充滿樂觀的走來。
從留住鄉愁到愛我故鄉,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太多。愛故鄉,我們一路同行!
2016年1月1日
作者簡介:劉映升,1942年生,退休回鄉的中學教師,重慶北碚區蔡家崗鎮人,歷經艱辛三十載,創辦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手繪1949年前家鄉地圖,為挖掘、普及和弘揚巴渝農耕文化而原創鄉土詩歌1000余首。被評為“2014中國愛故鄉十大年度人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月報》2016年2月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