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央公布了一份重磅文件,不僅“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還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圍繞這份文件“拆除小區圍墻”的要求,贊同者有,質疑的聲音也有。有人疑問:沒有圍墻,物業怎么管?陌生人隨意進出怎么辦?還有人冷嘲熱諷,認為中央推廣的街區制無助于疏解城市交通擁堵,這么干是拍腦袋做決定。(人民日報2月23日)
封閉式小區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較為常見,主要原因為提高安全性,以及營造較好的公共設施環境不被外界干擾和共享。封閉小區的形成和戶籍制度的產生邏輯都是一樣的,即在整體不發達的情況下,資源較發達區域的自我保護機制。
而如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素質和城市整體的公共設施水平都大為提升,在此時推進改革,是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提出推行戶籍制度改革,至此,我們就應該感覺到黨中央正躊躇滿志、不可動搖地謀劃一場改革,來完成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跨越,實現共同富裕。戶籍制度改革只是開始,住宅小區改革卻不是結束。
小區開放是民眾普遍的愿望,也是時代的大勢所趨。但好事不一定好辦。在筆者看來,要把這件事辦好,最關鍵的是要多調研,多試點,嚴防“一刀切”和“運動式”。我國國情復雜,地區間差異巨大,事實上在很多三、四線城市,交通并不特別擁堵,很多縣城治安的糟糕情況更是超乎想象,是否有必要犧牲安全性等來“打通毛細血管”,來談“增強鄰里和諧”,還需要一定的調研和論證。
而《意見》里“原則上”、“逐步”等字眼只是體現了政策落地必將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怎么打開,多久之內打開,三年、五年或者是土地使用權七十年結束之后,《意見》都沒有說明。就社會上的廣泛討論來看,理解可謂五花八門,可以肯定地說,很大一部分人的理解都和發文者的本意不同,存在誤解。那將來地方又會怎么理解和執行呢?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只要回想起前些年,某些地方簡單粗暴地把中央的反腐理解為反福利,我便不寒而栗。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農業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