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發《“清水衙門”的“生意經”》一文,披露了河北省保定市人防系統腐敗窩案,自2014年7月以來,保定市人防辦原黨組書記、主任李鐵柱等16人被查處,9人被移送司法機關。(2月18日《新京報》)
中紀委官網和中國紀檢監察報已多次發文警示“冷水衙門”腐敗現象,其披露出現腐敗現象的“冷水衙門”有扶貧、信訪、氣象、人防系統、農林牧副漁等領域。這些“清水衙門”,和人民群眾最貼近,也是實權相對較小的部門,但卻屢屢曝出腐敗案件。“清水衙門”不“清”緣于權力失控!
即使身居所謂的“清水衙門”,只要手中有權,一些官員就會想方設法把權力變現,利用手中的權力大搞貪污受賄,中飽私囊。除了保定市人防系統腐敗窩案外,其他如扶貧領域的消極腐敗現象也屢見不鮮,不少扶貧資金成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而氣象系統也能借氣象科技服務、科研資金管理、設備采購等貪腐,特別是防雷服務中廉政風險較高;信訪部門也能靠排名權、銷號權生財;甚至連統計局這樣的“清水衙門”,領導干部竟能以“數”謀私,搞權力尋租……這些都是權力失控導致的惡果。
一個個非主流的“清水衙門”,竟搖身變為油水豐厚、炙手可熱的“獨立王國”,最終出現“查處一案、挖出一窩、帶出一串”的腐敗“破窗效應”,其中的教訓,值得深刻反思。除了官員貪念橫生的主觀原因外,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控刻不容緩!
如何有效監管權力的運行是防患于未然的關鍵。對此,中央早就提出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鐵籠”,建立健全相應制度,建立黨風廉政建設反腐倡廉機制,加強執紀懲處力度,逐步達到讓官員們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目的。要規范權力運行,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推行權力清單制度,認真總結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在廉政風險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對公共權力全面實行流程化管理。完善“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財務、工程項目建設、行政審批和物資采購等具體事務制度和末位表態制度,健全“副職分管、正職監管、集體領導、民主決策”的權力運行機制。要健全監督機制,綜合運用黨內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網絡監督等各種舉措,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為人民服務。
當然,官員們也要吸取教訓,要認識到權力是把雙刃劍,正確使用能夠發揮個人才干,為人民建功立業;反之,則會損害人民的利益,葬送自己的前程。要在修身律己上下功夫,提高道德品質,增強守紀守規自覺,更要在如何用好手中權力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