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撫順市原市長欒慶偉踏入仕途之前,是一個出色的學者,30多歲很快從助教、講師晉升到副教授、教授,至今在各大學術期刊上,還能檢索到他發表的論文。因為能力突出,踏上仕途后,他也為人們看好,認為他會干成一番事業。從政后,由于組織的悉心培養,欒慶偉也的確一帆風順,很快成為正廳級干部,擔任撫順市委副書記、市長。可惜的是,權力的增大,并不意味欒慶偉黨性的增強。他躺在“功勞簿”上得意忘形,獨斷專行,無視黨的紀律和規矩,“貪權、貪錢、貪色”,逐漸墮入腐敗深淵。(1月28日央廣網)
都說“人窮志短”,身體上和生活中的貧困可以通過自身的奮斗去彌補,甚至為獲取最大希望同時去做一些出格的事,這些都是正常行為,但這些看似正常的激勵,并不一定折射正面的價值觀。
思想是一切行動的指揮棒。生活環境影響后天,生活中的順與不順,很容易造成畢生的價值扭曲。欒慶偉踏入仕途之前,是一個出色的學者,30多歲很快從助教、講師晉升到副教授、教授,成為全校甚至全國比較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并被任命為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因為能力突出,踏上仕途后,他也為人們看好,認為他會干成一番事業。乃至于從政后,被相繼任命成撫順市長。正如欒慶偉當時就是想多付出,多貢獻,同時也不隱諱地說,只有工作好了,才能夠升官,最后才能夠掙大錢、光宗耀祖。工作好了,不是為了對得住培養自己的組織和選任自己的百姓,而是掙大錢、光宗耀祖,小時候的貧窮并沒有孵化出堅強的意志和苦盡甘來的感激,愣是造出了一個偏執的“怪胎”。當官只求財,怎能不落馬?
在大學工作期間,拼命搞科研掙科研經費,給學生上課掙講課費。出發點源于“這日子過的,沒有錢真的不行啊!”,拼命地工作看似是回報組織培養,暗里卻是爭攀權力的一種手段,在信息產業局工作期間,積極發展軟件產業,高水平承辦了中國軟件交易會,特別是為引進當時全國最大的外資項目英特爾項目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組織的肯定和認可。從而得到悉心培養,仕途一帆風順,很快成為正廳級干部,擔任撫順市委副書記、市長。看似個例問題,實則卻很普遍。當前,很多地方都重視高知分子從政的情況,甚至有些地方還明確要求,班子成員必須配備高知人才,班子成員內部平均學歷需要達到什么級別云云?在這些態勢的影響下,官場中的一陣效仿。
“學而優則仕”官員的落馬,雖然是個例,但是也暴露了一些地方盲目引進人才的問題。提拔重用干部,不能唯才是舉,更要注重德、績等方面的綜合考量。尤其是對于專業人才,也要試行“蹲苗機制”,不能總是陽光雨露,更要其了解基層的生態,通曉百姓生活,大浪淘沙。眼眶子總盯著高學歷的帽子,看不見脖子下面,怎能不出事?
作者地址:河北省臨西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