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誰吃、在哪吃、誰買單官員參加私人宴請前應做到“三問”(新華網(wǎng)2016年1月25日來源《華商報》)
吃與喝,愿意是指吃飯、喝水,攝入營養(yǎng)物資、補充水分是維持人們正常的生理活動,這本沒有什么錯。
但是,越往后走“吃喝”就“走樣”了,隨著高檔酒、豪華會所、高檔筵席等元素的加入,“吃喝”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吃干飯、吃面食、喝白開水、喝菜湯了,實實在在地演變成了“大吃大喝”。
平心而論,大吃大喝這行為,一般人是消費不起的,再說,吃得再好,過幾個小時還不是變成糞便,還真沒那個必要。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普通人眼里是“多此一舉”,有些別有用心的商人和“官人”可不是這么看,他們借飯局聯(lián)誼等活動之機,吃飯聯(lián)絡感情,喝酒結(jié)拜兄弟,可結(jié)交官員,可提高身份地位,可贏得內(nèi)幕商機,可“疏通”晉升渠道,一舉幾得。當年,李春城在成都混得很不得意的時候,就借著飯局和周永康“套近乎”,一步一步走上四川政壇高位,事實證明,靠這種關系的人“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對于商人來說,舉辦和參加私人宴請有機會尋找“商機”,獲取非法利益;對于官員來說,參加一次私人宴請就多一次權(quán)力被尋租的機會,增添一次自己被拉下水的可能性。吃一頓飯,結(jié)交一幫別有用心的人,也許就是官員們“失足”的開始,而這一開始,往往都會“越走越遠”,想再回頭就難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人生一件憾事,為避免吃吃喝喝染上“作風病”,避免“交友不慎”,避免墜入腐敗的“爛泥塘”,需慎之又慎,在吃飯前,得問一問“做東者”:和誰吃、在哪吃、誰買單?
韓非子說過:“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只有意志堅定的人才能夠戰(zhàn)勝自己、戰(zhàn)勝誘惑。面對不合適的聚餐人、與身份不符合的地點、可能出現(xiàn)的畸高菜單、含糊其辭的答復,必須要態(tài)度堅決地推辭掉,遠離危險的境地,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次,兩次的拒絕不算什么,只有把“宴前三問”銘記在腦海里,時時謹記,絕不放松警惕,人生才是安全的。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