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范必:改革土地制度提高供地能力

[ 作者:范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1-27 錄入:12 ]

(試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三)

城鎮化建設需要施展的空間,但是我國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增量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土地產權關系不清,土地市場發育不足。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應當重新審視土地規劃的定位,改變過去抑制經濟過熱時形成的土地政策和計劃管理模式,形成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提高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供應總量。

一、土地供應對城鎮化進程的影響

城鎮化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所在,其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新增建設用地。預計2020年,我國總人口將達到14.5億人,城鎮化率約為60%,即城鎮人口達到8.5億人。2011-2020年,我國城鎮人口預計增加約1.8億,按照城鎮人口中每萬人平均占有0.7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估計,至少需要新增126萬公頃城鎮建設用地。

土地市場供求矛盾十分尖銳。2010-2012年全國住房建設用地的實際供應量占計劃供應量的比例在62.3-72.1%之間,河北、吉林等8個省低于計劃供應量的60%。表面上看,土地供大于求,但是房地產建設用地價格連年大幅上漲,反映出建設用地供不應求。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呼吁建設用地指標不夠,另一方面土地閑置現象大量存在,且未得到有效處置。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與土地供不應求同時存在。

二、土地供求矛盾原因分析

對土地供應實行高度的計劃管理導致土地市場發育不足,是造成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原因。2004年,為了應對經濟過熱,國家嚴把信貸和土地兩個“閘門”。國務院出臺了《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加大了土地計劃管理的力度。這一舉措原本是抑制經濟過熱的臨時性調控政策,但時至今日,已從短期政策變成長期政策,難以適應當前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新形勢。

第一,土地計劃管理方式不適應城鎮化發展規律。從國外城鎮發展的規律看,城鎮通常是自然形成,或者首先整體制定城鎮發展規劃和供地計劃,在此后的若干年內逐步建成。譬如荷蘭,在圍海后新造的土地上建立城鎮,對整塊地一次性作規劃,再逐步批租給開發商開發。因此,城鎮化的土地需求量每年不同。一般來說,在城鎮化初期或制定規劃時,占地規模較大,人口密度較小。但在城鎮化過程中,隨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完善,城鎮人口密度逐步提高,城鎮每年新占耕地會比較少。我國目前實行的土地計劃管理方式,每年根據上年土地利用情況和人口增加的規模,幾乎是均等供應土地,實際上不利于城鎮發展的整體規劃,也不符合城鎮化用地的一般規律。

第二,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市場發育嚴重不足。在人類大部分歷史上,土地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但是我國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內不承認土地是商品。1989年人代會上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土地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使土地使用權具有商品屬性。2007年通過的《物權法》,又明確了土地用益物權。但是中國土地并沒有實現完全的市場化。政府完全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并對房地產開發用地、商業用地、工業用地執行不同的價格。招商引資中低價出讓土地,房地產開發時又競相抬高地價。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集體土地的權能受到一定的限制,農民對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沒有出讓權和抵押權,農村集體土地無法自由直接進入市場交易,也不能抵押。近年來我國部分城市在試點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三權”抵押貸款,實際進展還有待觀察。在法律層面也有一些障礙。《物權法》、《擔保法》明確規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因此,土地使用權作為商品,其價格還難以反映實際的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交易數量和用途也受到較多限制。

第三,土地供給主體單一,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我國現行土地制度規定,政府是唯一的土地出讓主體。近年來,我國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和以土地抵押為主的融資規模快速增長。2012年,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政府全口徑財政收入的20%,土地稅收規模達到1.01萬億元,是2003年的12倍;截止2013年1季度末,土地抵押融資(地方政府和企業)余額達到6.5萬億元。從世界多數國家的實踐看,從土地中獲得收益和一般稅收是其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大都是以向土地征稅為主,而不是一次性從土地出讓中獲得收益。

對土地實行高度計劃管理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主要是,農民從征地補償中獲得的收益分配比例偏低,農村土地糾紛增多;掌握土地審批權的部門和個人尋租機會多,而且涉案金額大,腐敗暴利高;土地供給的饑餓狀態推動了大城市的地價和房價上漲。

三、改革土地制度提高供地能力

改革土地制度、健全土地市場,是打破供給抑制、進行結構性改革不可回避的問題。在這方面,關鍵是要解放思想,在一些關鍵點上推出改革舉措。

一是減少土地規劃對經濟活動的抑制。土地規劃形成于1997年,是我國決定結束計劃經濟體制實行市場化改革之后出現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對經濟活動的作用體現為指導性和預期性,土地規劃亦不應例外,應當重新審視和定位其在經濟活動中的功能。

二是退出經濟過熱時土地計劃供應管理模式。政府逐步放開土地一級開發,允許除政府以外的其他機構參與土地一級開發。改變土地所有者通過“賣地”獲得一次性收入的收益模式。

三是大幅度減少國家對土地市場的直接管理。取消對土地使用的多級審查、重復審批,以及規模管理、用途許可管理等直接管理方式;將現有的大部分審批事項合并或改為備案制;土地審批不再作為新上建設項目的前置審批事項,從而縮短新上項目前期工作周期。

四是統一城鄉土地市場。以更加理性和開放的態度看待農村集體土地權能。賦予農民自主的土地出讓權和抵押權,增加土地供應主體。真正落實農民對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三權”開展抵押、擔保等活動,建立農地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盤活土地資源。在現在制度安排下,抓緊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增加建設用地的供給,真正實現農村土地和城鎮土地的“同地、同價、同權”。

(作者系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學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新浪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专区 | 亚洲国产综合性网站 | 亚洲综合不卡一区 |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