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一天,72歲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王輝堅守“麥田”四十多年。1943年出生于陜西楊凌李臺鄉一個農民家庭的王輝,青年時期正好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吃不飽”是當時正處青春期的他最真切的感受。“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成了王輝最大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王輝俯首甘為“麥農”,在八百里秦川苦苦追夢。
甘做歲月“靜好”的守護者。1973年,王輝回到母校,在我國一代育種大師趙洪璋院士的指導下開始小麥育種工作;1987年,王輝被抽調到育種教研組搞教學,兼職科研工作;1991年,王輝孕育出第一個小麥品種“西農84G6”;2005年“西農979”順利通過了國家區域試驗,畝產507公斤;2015年,“西農979”實際播種面積超過1500萬畝,關中地區超過400萬畝,已連續6年被農業部推介為黃淮海小麥主導品種。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1973—2015,經歷了四十多年的安靜歲月,“麥農”王輝終于從阡陌交通的田野走向媒體,成為大眾關注的時代先鋒人物。
甘做躬耕麥田的“老黃牛”。王輝雖貴為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辛苦程度卻遠在勤勞的農民之上,除了搞科研、帶學生,還幾乎天天要到大田里勞作,整地、施肥、播種、澆水、收獲、晾曬,春種、秋收。普通農民從種到收,加上打藥、灌溉,也就5天,而王輝育種,要做足200多天。種子要一粒一粒種、植株要一棵一棵收、品系要一小堆一小堆曬。“育種最重要的是眼力,而眼力是無字天書,得在地里悟,靠腿量。”隨身攜帶筆記本, 用不同顏色的筆密密麻麻記載小麥的“株高、抽穗期、發育快慢、整齊度”等。
“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經過40多年麥田里的摸爬滾打,王輝的“西農979”播種面積超過1500萬畝。從2010年到2014年夏收,累計推廣總面積約7786萬畝,增產優質小麥23.4億公斤,新增效益59.5億元。“西農979”已成為我國第四大冬小麥品種。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想改變小麥結構,培養小葉、多穗、大穗的小麥類型,讓小麥在優質的基礎上,繼續提高產量。”今天年過古稀的王輝對“超級小麥”仍然充滿希望充滿幻想,追夢的腳步還在策馬揚鞭。
“始終如一,有夢最美”,夢想有溫度,追求有情懷,成就才有厚度。超級“麥農”王輝為了實現“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的夢想,八百里秦川一分試驗田,40多年精耕細作,從冰冷的泥土里不斷破解小麥的“生長密碼”,不斷培育更新我國優質、高產小麥的新品種,在希望的田野上引領大眾蕩氣回腸唱響偉大中國夢。
天下之事必作于細。人生事業就是一分試驗田,每個人都有夢想,在平凡的世界、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始終如一,為夢想上下求索,做個精耕細作的老黃牛,讓夢想之光照亮現實,不正是吾輩畢生的努力方向嗎?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教育體育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