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險關要隘不斷,硬仗惡戰連連。在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后,“三農”工作重心將歷史性地轉移到鄉村全面振興新的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這為實現兩大戰役交接棒的平順傳遞,確立了戰略方向,指明了戰術打法,務必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
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持續奮斗,新時代脫貧攻堅的這場硬仗被成功拿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還要看到,當前,脫貧基礎還比較薄弱,有些脫貧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就業還不夠穩定;御險能力還比較脆弱,有些邊緣戶本就晃晃悠悠,稍微遇到點風險變故,馬上就可能致貧或返貧;產業支撐還比較孱弱,有些脫貧地區產業搞起來了,但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支撐不夠強,甚至幫扶干部一撤,產業就可能垮掉。因此,對標對表中央決策部署,現有脫貧成果需要鞏固,現有扶貧政策需要拓展,現有幫貧機制需要銜接,遠遠未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絲毫不能懈怠、松勁。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必須守牢鞏固的底線。鞏固,不僅是不動搖,更是要再強化。“兩不愁三保障”解決了絕對貧困,成果來之不易,守成更不容易。“十四五”設立過渡期,就是要“扶上馬、送一程”,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一方面,保持精準施策不動搖。對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動態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鞏固情況,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幫助他們勤勞致富,不能靠發錢養人,防止政策養懶漢;對沒有勞動能力的,進行兜底保障,納入現有社保體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實現幫扶效應再強化。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要提檔升級,加大對脫貧群眾就業和農村創新創業的支持,提升其自我發展能力。同時,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確保持續發揮作用。如此,才能牢牢守住脫貧攻堅的成果,也才能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也要打破拓展的邊線。鞏固不等于固化,鞏固的是戰果,打法卻絕不能僵化。首先要實現幫扶對象的拓展。要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拓展到農村低收入人口,對于脫貧攻堅期通過有效幫扶已經有了較強自我發展能力的穩定脫貧群體,該退出的必須退出;對于致貧風險較大的邊緣群體,應納入的必須納入。其次要實現幫扶標準的拓展,要從解決吃飽肚子、消除絕對貧困的標準,逐步提高到解決過好日子、緩解相對貧困的標準。最后要實現幫扶政策的拓展,減少脫貧攻堅階段幫扶對象和非幫扶對象在政策享受方面的“懸崖效應”,拓展幫扶政策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還需找準銜接的主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既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實現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手段,而兩者銜接的主線就是要健全一整套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要認真總結借鑒脫貧攻堅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機制辦法,把組織動員、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協作幫扶、考核督導等打法,平穩過渡到鄉村振興上來,加快形成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工作銜接上,要把脫貧縣作為鄉村振興支持重點,完善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繼續堅持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社會幫扶等機制。政策銜接上,要在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基礎上進行優化完善,積極謀劃新的支持政策。機構隊伍銜接上,要調整優化機構職能,堅持和完善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制度。
當然,也要注意,總結借鑒脫貧攻堅機制辦法,一定要避免形成路徑依賴,更不能做簡單移植。既要根據兩大戰略理論邏輯內在統一性、歷史邏輯前后相繼性、實踐邏輯協同耦合性去尋找銜接要訣,更要看到兩大戰略在廣度、深度、難度上的差異性,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闖關奪隘拓新局,正是揚帆搏浪時。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順應“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新形勢新要求,努力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如此,脫貧戰果可固,振興愿景可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1年1月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