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四川脫貧攻堅“貧中之貧、難中之難”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拿出101個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崗位,面向駐村第一書記遴選。幾年來,四川涼山選派2072名第一書記投身脫貧攻堅,至今,共有377名第一書記被提拔重用,他們大都已是第二個任期。
脫貧攻堅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尤其是像大涼山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自然條件差和發展相對不足,住房、道路、產業等看得見的貧困,與思想觀念、文化教育等諸多問題交織疊加,貧困的面廣、基數大,這塊“骨頭”更硬更難啃,需要幫扶干部集決心、智慧和毅力于一體,方能干出一番成效來,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困難面前勇者勝,更離不開智者的參與。四川涼山選派了2072名最能打的人,下村擔任“第一書記”,接受吃苦鍛煉,發揮聰明才智,也間接印證了此意。在農村這個大平臺,誰是能者,誰是實干家、闖將,很快就能“見分曉”,鄉親們增收了多少、村容村貌改變了多少,一切都能用事實說話。將其中最能吃苦、最會打仗、成績最好的干部提拔成鄉鎮的領導,既是對實干者的鼓勵認可,更是對其他干部的鞭策和激勵,實干、苦干、會干才能有好前途。
“第一書記”肩負著一個村脫貧的責任,尤其是當前還未脫貧的,都是些深度貧困群眾,不下一番苦功夫,不駐村熬夜,不絞盡腦汁,不在致貧的“根子”上用藥,必然難以見到實效。在幫扶的過程中,“第一書記”熟悉了農民,了解了農村,而且懂得了干群溝通之道,積累了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通過提拔的方式將他們留在農村,既為農村注入了人才動力,也給干部提供了更大的平臺施展才華,算得上是雙贏之舉。
用人導向是最重要的導向。吃苦受累之人需要看到希望,沉心實干者需要看到前途。如果老實人處處吃虧,奸滑人左右逢緣,英雄流汗還要流淚,必將形成負面的導向,產生“副作用”。相反,組織能時刻關注老實人,重視實干家,將“凡提必下”作為“硬杠杠”,把貪圖安逸、缺乏擔當實干的人拒之門外,為主動下基層鍛煉取得成效者敞開晉升之“門”,必然能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脫貧攻堅的責任大、任務重、時間緊,也是磨練干部的好平臺,組織部門應多提拔優秀的扶貧干部,讓農村有更多能人、干部有更多希望,使這股“雙贏”效應能持久。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涪城區統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