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是西海固苦中苦,新莊是西吉縣窮中窮!”的確,新莊村816戶人,30歲以上的人近半文盲。但出人意料的是,自王元明調到新莊村任第一書記的短短一年,新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比2016年增長了近2000元,更關鍵的是,人們精氣神起來了。(人民日報 2018年02月12日)
“牛毛往天上炸。幾十畝地什么都種,樣樣撈不著”,這是新莊村原來的面貌。王元明是“用了啥法子”讓“窮中窮”的村子人均收入一年漲兩千呢?筆者認為,是因為他牽住了扶志與扶智這兩個脫貧的“牛鼻子”,扶志以自強,扶智以自立,脫貧的內生動力就會奔涌而出。毋庸諱言,一些貧困戶不單是物質的貧困,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貧困,他們沒有擺脫貧困的主動性,這種情況無論外界如何努力,也會像得了“軟骨病”的病人一樣扶不起來。脫貧致富的過程首先是改變人的過程,如果缺少脫貧的內生動力,靠著外界的投入和救濟,即使可以短期內實現脫貧致富,也是不可持續的。
“扶志”,就是要把貧困戶自己主動脫貧之志氣“扶”起來,增強他們脫貧增收的主觀能動性。有勞動能力的人致貧就是由于志氣不足,并且還不以窮為恥,反以窮為榮,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因此要讓他們徹底告別貧困,首先得激發他們的志氣。王元明正是牽住了“扶志”這個“牛鼻子”、找來村里在外做生意的幾戶人,給群眾算賬,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這些村里的“成功人士”所說的話,貧困戶會更信任,通過這樣的榜樣激勵,用先進的干勁激起后進的干勁,讓貧困戶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才有脫貧的希望。
貧困還與其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技能知識有關,因此在“扶志”的同時還要“扶智”。“扶智”,就是培育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意識與能力的新興知識化農民,以開拓致富門道,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現在全村的心氣都起來啦,前兩天市農廣校來講養殖,呼啦啦來了160多號人”,貧困戶主動學習一技之長,獲得安身立命的本事,從精神層面真正站起來,定能以防日后返貧。通過培訓學有所用,讓貧困群眾掌握一定的技術本領,變得更精明強干,正是“扶智”的意義。
扶志與扶智是脫貧的“牛鼻子”,牽好了就能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貧困戶只有自身確立了脫貧的勇氣、意志和信心,黨的扶貧政策才能真正落地。黨員干部要主動與貧困群眾找出路謀發展,讓貧困戶少了顧慮,再激發他們“人窮志不窮”的發奮脫貧的勁頭,才能徹底拔除窮根、消除貧困。
(作者單位:四川省江安縣桐梓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