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最近流傳一則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據說在洛杉磯某咖啡廳,有人會點兩杯咖啡,只喝一杯,再 “一杯貼墻上”。然后,真的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上來,但顧客會付兩杯的錢。他走以后,服務生就把一張紙貼在墻上,上面寫著:一杯咖啡。陸續還有其他人這樣做。服務生全都像剛才那樣把咖啡“貼”在墻上。似乎這種方式是這里的常規,但卻令許多游人感到新奇和不解。直到又進來一個衣衫襤褸的窮人,他坐下來,看著墻上,然后說:“墻上的一杯咖啡。”服務生會以慣有的姿態畢恭畢敬地給他端上咖啡。那人喝完咖啡之后不用結賬就可以走,然后服務生就從墻上揭下一張紙。原來墻上的咖啡是愛心人士專門給窮人準備的。如果墻上沒有咖啡貼紙,窮人也不會留下,更不會胡攪蠻纏。我們也有理由推斷,喝了墻上咖啡的人心里會記住這杯咖啡,他日有能力買單的時候,也會買墻上的咖啡給別人喝。重點不是借和還,而是愛心的傳遞。
這個故事讓我們感觸良多。試想,如果是在中國,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或者無人愿意買墻上的咖啡;或者墻上的咖啡供不應求;又或者墻上的咖啡會無人問津(因為不喜歡喝咖啡,更不想因為一杯咖啡而丟了面子)。
當我們都在感嘆今天的社會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冷漠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這究竟是為什么?
其實很簡單,只因為我們常常為自己考慮得太多,而為別人考慮得太少!
當我們凡事只考慮自己或親朋好友的利益的時候,我們又怎會去考慮別人?地鐵、公交車、餐廳里,我們會為了自己或者幫同學朋友搶占座位而不遺余力,甚至不惜跟人大打出手;有人老婆懷孕,竟然要求整個小區不準養狗;女教師為了一己之私,可以置法律法規和全車人的安危不顧,公然攔截高鐵......無論是太拿自己當回事,還是習慣性忽視他人,其實質都是自私,骨子里的自私!
精準扶貧是目前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的國家大事,雖然總體上成效顯著,但實際工作卻困難重重。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在于許多人認為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只是黨和政府的責任和義務,而困難群眾的利益跟我有半毛錢的關系嗎?所以我無需參與、更無需貢獻。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帶動共富”政策以后,先富效果非常明顯,但共富卻舉步維艱。究其因,主要便是因為許多先富者不會因為享受了改革的春風和政策的扶持而對沒富的人有感恩之心。他們信奉的是“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他們將自己的先富和成功歸結于自己的冒險精神,歸結于自己率先吃螃蟹而應得的風險收益。所以,你憑什么要求他們去帶動后富和共富?
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自私自利。
一個社會的主體是人,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人,人的素質、覺悟和意識是決定社會思想、社會風氣和道德水平的關鍵因素。如果一個人心里始終只有他自己,那別人心里也不會有他;反之,如果每個人心里都有愿意無償為他人奉獻一杯咖啡的意識,不止精準扶貧和共同富裕,也許一切社會困難和社會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樂山市市中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